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九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白頭翁科,分布於中國、印度及馬來半島一帶。翼長約十六公分。羽毛黑紫色而富光澤,但從喙、眼部到頭後部為黃色。善於模擬人語。
黑頭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介: 栗腹文又名黑頭文,是台灣特有亞種類。棲息於海拔200公尺以下之樣上,牠在臺灣的分布不甚普遍,以穀類和種子為主要食物,但是在繁殖期,卻以昆蟲為主要食物。在臺灣的繁殖期為3~6月,每窩產3~4枚蛋,蛋白色無斑。
百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綱雀形目百靈科。體形如鶺鴒而稍大,體褐色,雜有黑褐斑,腹部白色,喉、胸部散布暗色斑點。上嘴尖有缺刻,翼尾均長,後趾之爪特長。能發出優美的叫聲。也稱為「白翎雀」、「伯靈」、「雲雀」。
紅寡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uplectes orix
體長12~14公分。雄繁殖期的羽色非常豔麗,由紅黑2種顏色組成,喙黑色,腳紅色,臉部和頭頂黑色,胸部至下腹部黑色,飛羽和尾羽深褐色,其餘部分的羽毛蓬鬆,為紅色。雌喙黃褐色,身體背部為淺褐色有褐色斑紋,翼羽黑褐色,喉部白色,胸部淺褐色,腹部白色。
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從肯亞和安哥拉到南非。
棲地為熱帶草原中較為潮溼生長有蘆葦和長草的區域。覓食的時候,在地面上行走,撿食種子,穀物以及昆蟲。繁殖期中的雄是非洲小型類中羽色最鮮明亮麗、最引人注目的一種類,在繁殖期中會豎起腰部鮮紅的羽毛對雌展示,或是在飛行時豎起全身的羽毛,像是一顆鮮明的羽毛球在草叢上方上下飛舞,同時可以聽到拍動翅膀的聲音以及鳴叫聲。雄有明確的領域,繁殖期之外,形成大群一起活動。一夫多妻,一隻雄與3~4隻雌配對,巢的位置相近,形成鬆散的群聚。巢由細草和蘆葦葉片組成,固定於蘆葦、高大的草本植物或是棕櫚葉上,有畤離水面約1~2公尺,橢圓形,出入囗在側邊靠近頂部的位置。
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Family Ploceidae)
先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唯恐落後,故比別人先行動。今多用作謙詞。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二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後,你這等坌先飛。」也作「笨先飛」、「笨雀先飛」。
大水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lonectris leucomelas
體長48公分,翼展122公分。前頸、頭頂及頸側均為白色,有褐色細縱紋。背部灰褐色,羽緣淡褐色或白色,喉、胸、腹部白色。飛行時可見飛羽以及尾羽深褐色。腳及趾粉紅色。
北太平洋的西岸,繁殖地從日本、韓國到中國北方的海岸。冬季時會飛到新幾內亞一帶,11~2月時可以見到數千隻的大群。近年來在澳洲東部及美國加州也有零星的發現,顯示其飛行擴散的能力很強。
除了出現在海洋以外,有時候也會隨著河流飛到內陸水域,擅於長距離飛行能力,也擅於游泳。以魚及烏賊為主食。結群在海邊岩洞中築巢,每窩產卵一枚。每年2~3月回到繁殖地,產卵期 5~6月,幼10~12月離巢。
綱(Class Aves)
形目(Order Procellariiformes)
科(Family Procellariidae)
雙角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uceros bicornis
體長100~122公分,最大型的犀之一,雌體型較小。喙大,粗厚而下彎,黃色,末端偏紅色,基部黑色,喙上巨大盔凸黃色,雄則有少部分黑色。腳灰色,臉部黑色,雄眼紅色,眼圈黑色,雌眼白色,眼圈紅色。頸部淡黃褐色至胸部白色,背部和腹部黑色,尾下覆羽白色,尾羽白色有一條黑色橫帶。翼黑色,大覆羽以及飛羽末端白色,飛行時可見到有一條明顯的白色橫紋。
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南部,從印度東部到中國西南、東南亞至蘇門答臘。
棲息於熱帶雨林,在常綠闊葉樹林、常綠和落葉混合林都有出現,高度從平地到海拔1525公尺。常成對或是小群在大樹的樹冠層活動,主食植物果實(如無花果,Ficus)和一些小動物。拍翅強而有力,拍翅的聲音可傳至1公里遠;響亮如喇叭的叫聲也很容易分辨。繁殖期 2~8月,築巢於離地8~25公尺高的天然樹洞中,洞壁上塗有排泄物、植物果實、植物碎片和泥土。雌和雄會共同將巢洞口封住,將雌和卵關在洞中,僅留傳遞食物的通道。每窩產卵l~3枚白色的卵。幼長成之後,會和親一起活動,四處找尋食物。由於印度西部和亞洲的許多原始森林已經被砍伐,使得這種類生存備受威脅。
綱(Class Aves)
佛法僧目(Order Coraciiformes)
科(Family Bucerotidae)
歐洲椋(紫翅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urnus vulgaris
體長20~21公分。繁殖羽特徵包括喙黃綠色,腳紅棕色,全身大致黑色,具有紫色和綠色光澤。背部羽毛末端黃色,形成散佈的鵝黃色斑點。翼羽和尾羽黑褐色,脅部和尾下覆羽黑褐色具有白斑。非繁殖期時則喙黃褐色,頭部以及腹面密佈白色斑點,其餘類似繁殖羽。雌雄羽色相似。幼全身灰褐色。
共12亞種,分布於歐洲至中國西部及印度。被引進到世界各地。部分族群為候
棲地為開闊的樹林、公園或是庭院。喜歡成大群活動,遠看為暗色不顯眼的類,但是近看則可以發現到羽毛有美麗的藍色、紫色和綠色光澤。歐洲椋善於適應環境,是一種機會主義者,可以接受多樣的食物種類。繁殖期5~7月,在樹洞,水泥電線桿洞內築巢,一窩產卵4~5枚,卵為天藍色。繁殖的制度頗為複雜,有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交換配偶,甚至托卵寄生。善於適應環境的結果,使得歐洲椋可以成功的在一個新的地方建立族群,例如北美洲原本沒有歐洲椋,100年前在紐約野放了120隻之後,如今已經成為北美洲數量最多的種之一,族群數量達上百萬隻。
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Family Sturnidae)
(普通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lcedo atthis
體長約16公分。喙長而尖,尾短,腳紅色短小。頭、頸、背部藍色,耳羽橘色,下頜白色,耳後有白色斑。雄喙黑色,雌上喙黑色,下喙紅色。
共7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北部,包含印尼多島嶼。
棲息於河流、湖泊、池塘、河口、紅樹林沼澤等水域的岸邊。幾乎只要有魚棲息的水域就可看其蹤跡。主要食物為小魚,也吃水生昆蟲、小型軟體動物及兩棲類;食用小魚的長度通常2~3公分,最大者12公分;歐洲一項冬天的研究顯示,翠一天可吃13~21隻小魚,重量約46公克。覓食時,翠會站在離水面1~2公尺的樹枝、石頭或是堤岸上注視水面,有時亦會在水面上空定點振翅,發現獵物時再俯衝入水;一般只捉水面下25公分以內的小魚,在水中翅膀張開,眼也張開,但是有一層眼瞼保護。捕食動作迅速,從樹枝上發現獵物飛起,到回到棲枝上的時間不會超過2秒。捉到魚後,會銜著魚的尾部用力拍打,之後將魚頭朝向喉嚨吞下;每天會吐出幾個由魚骨...
綱(Class Aves)
佛法僧目(Order Coraciiformes)
科(Family Alcedin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鳴聲悅耳或羽毛美麗的。《文選.曹植.公讌詩》:「潛魚躍清波,好鳴高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