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9.69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德國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期限為九年,到十年級前為義務教育,接下來都是選擇教育。在德國,如果想上大學,必須完成高級中學的學業。(四)綜合中學(Gesamtschule):其宗旨在把高級中學、實科中學和主幹學校三種學校的課程融合在同一個學校內。(五)主幹學校與實科中學的混合學校:德東地區的新興學校類型。五、六年級是共同課程,七年級進行分化課程,九年結束可取得主幹中學之畢業證書,十年可取得實科中學的畢業證書。(註二) 高等教育(一)大學:科系選擇多,強調「研究與教學合一」,著重在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目前分為下列幾種類別:1.綜合大學2.綜合...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溯本校創校迄今,由於創辦人兼校長邱仕豐博士之勵精企劃、創新作風,無論教學設施、師資聘用、學生品德學業之輔導,及優良校風之建立,均以奠定良好之基礎。民國七十九年,增設護理助產合訓科改為高職三年制護理科。民國八十八年,增設高職三年制護理科升為專科護理科、增設資訊管理科。民國八十九年,增設應用外語科。民國九十年,增設醫用光學技術科改為視光學科。民國九十二年,增設餐飲管理科。民國九十四年,增設職業安全衛生科。民國九十七年,增設幼兒保育科。民國九十八年,增設老人照顧科。民國一百年,增設健康美容觀光科、調理保健技術科。民國一0一...
智能障礙兒童的身心特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否認地,智能障礙者在認知發展確實有顯著障礙,並影響其在生活自理、動作發展、溝通發展、社會或情緒發展、學業能力等之顯著困難,而實務上所遇到的智能障礙者,在愗些領域也確實有某些能力等之顯著困難,而實務上所遇到的智能障礙者,在某些領域也確實有某些優勢表現,以下概要從智能障礙兒童的生理、學習、社會及行為等三方面來看。目錄1 一、生理特質2 二、學習特質3 三、社會及行為特質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生理特質1. 神經系統:有些智能障礙兒童係因為發展中的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傷,以致於失去特定的功能或技巧,或導致日後的成熟速度落後...
課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業。《宋史.卷三○二.李絢傳》:「少放蕩亡檢,兄綯教之書,嚴其課業而出。」
年少氣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紀輕,生命力旺盛。[例]他才完成學業,初履仕途,難免年少氣盛,若有鹵莽之處,尚請多多包涵。
紙貴洛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名,或稱御史大夫,或稱司空,至明始廢。 (11) 張華:西元232∼300,字茂先,西晉方城人。學業優博,辭藻溫麗,圖緯方伎之書,無不詳覽,伐吳有功,封廣武侯,長於政事,時人許之為「鄭國子產」。後為趙王倫所害,著有《博物志》。 (12) 班張之流:和班固、張衡同樣的一流作品。班固著〈兩都賦〉,張衡著〈二京賦〉,均描寫長安和洛陽的繁榮富庶。 (13) 洛陽:西晉首都,位於河南省西部的洛陽盆地內。
衡陽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名,或稱御史大夫,或稱司空,至明始廢。 (11) 張華:西元232∼300,字茂先,西晉方城人。學業優博,辭藻溫麗,圖緯方伎之書,無不詳覽,伐吳有功,封廣武侯,長於政事,時人許之為「鄭國子產」。後為趙王倫所害,著有《博物志》。 (12) 班張之流:和班固、張衡同樣的一流作品。班固著〈兩都賦〉,張衡著〈二京賦〉,均描寫長安和洛陽的繁榮富庶。 (13) 洛陽:西晉首都,位於河南省西部的洛陽盆地內。
國立水里商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優秀學生就近入學。五、強化社區策略聯盟及產學合作,暢通學生進路。六、整合教育資源,協助弱勢學生完成學業,帶上每一位學生。七、推展人性化校務參與機制,發展校務機能。 參考資料http://www.slvs.ntct.edu.tw/
勸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勸說、誘導。[例]經過我苦口婆心勸誘後,他才決定重拾書本,繼續未完的學業
同工異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久不得升遷。韓愈自認才高,不應受此待遇,因此作〈進學解〉一文自嘲。文中敘述一日國子先生教誨學生說:「學業要精進,就要勤勉;學業之所以荒廢,就是因為嬉戲。」學生卻回說:「老師您如此勤勉向學,作品的旨趣,及得上《莊子》、《楚辭》的宏肆深奧,寫作技巧也如同《史記》般豐富,能力比得上揚雄、司馬相如等人,雖然風格不同,但是技巧造詣是一樣的高明,內容豐富,文筆豪放。您如此努力,卻屢次被黜,官運不順,自己都該好好想想,幹嘛還訓示別人!」文中的國子先生即韓愈自稱,韓愈藉著別人的口吻,宣洩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原用以自嘲。後來「異曲同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來比喻不同人的辭章或言論同樣精彩,後則用於比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