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07.88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概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楚辭.屈原.九章.懷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指不區別狀況,而以同一標準看待事物。《鏡花緣》第九十五回:「你要曉得,小兒驚風,其症不一,並非一概而!豈可冒昧亂投治驚之藥?」也作「一概而言」。
智力結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智力結構」有時簡稱SOI,是美國心理學家基爾福(Joy P. Guilford)於一九五九年所創。該理將智力視為複雜思維活動的表現,而且在思維的整體心理活動歷程中,包括三種不同事件:(1)引起思維的材料,決定思維內容(content);(2)進行思維心理活動,決定思維運作(operation);(3)整理思維的結果,獲得思維產物(product)。
  思維歷程中的三類事件代表了構成智力的三大類元素,每一類元素又各自包括多個次級元素。構成智力的三大類元素可視為構成立體結構的三個向度。在整個立體式智力結構中,理上就可得到三個要素的次級元素個數乘積的不同能力。三個要素的次級...
家族系統治療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族系統治療理是包恩(Murry Bowen)於一九六○年代提出的家族治療理;包恩是家族治療界先鋒級的大師之一。由於家族系統(family systems)一語,和一般所稱的系統理(general systems theory)在語詞上易混淆,所以包恩後來將其「家族系統理」改稱為「包恩理」(Bowen Theory)。
  該理的主要觀點是將家庭視為一個情緒組體(emotional unit)以及一個互相連結的關係網,必須從多世代(multigenerational)或家族史的架構中予以解析,才能有最佳的詮譯。此理是貫穿分析與系統之橋樑,其重要內涵在於以八個概念...
二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因」是智力的理之一,用以解釋智力的構成要素。此一理係英國心理學家斯皮曼(C.E. Spearman)在一九二七年,根據因素分析法研究多種智力測驗間相互關聯性所提出來的。
  二因之觀點認為智力的構成包合兩個因素:一個是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簡稱G因素),另一個是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簡稱S因素)。
  一般而言,智力之普通因素可被視為一個人的總能量,其本質以思考上的推理和演繹能力為主,是任何心智活動所必須的,心智活動愈複雜時,其所需之G因素也愈多。斯皮曼相信每個人皆具有智力之普通因素,唯其多寡之不同造成個體之差異現象,故...
人力資本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力資本理(human capital theory)最開始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Theodore Schultz所提出,再由 1992年得獎的 Gary Becker加以深入闡述、解釋,其理強調不再將資本的範疇限縮在物質上,而是開始重視「人力」,並從此一角度重新看待經濟上的理與實際面向, 認為可將人力視為一種「資本」看待,和土地、金錢一樣可投注於經濟生產上。註1此理<...
途徑-目標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途徑-目標理(Path-Goal Theory)2 確立目標3 領導者行為/原因變項4 領導情境/調節變項4.1 部屬特徵(subordinate characteristics)4.2 環境變數(environmental factors)5 領導效果(leader effectiveness)/結果變項6 關鍵字7 參考資料 途徑-目標理(Path-Goal Theory)豪斯(House, 1971)提出途徑-目標理
智力多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智力多元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Gardner, 1993)以生活中多面向之心智活動作為代表智力之觀點,進而提出智力多元(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加德納放棄傳統智力測驗結果(如IQ)之觀點分析智力之性質,改自人類之腦神經組織、兒童發展及實際生活各式行業傑出人才表現中來思考人類智力究竟應包括之內容。加德納在其理中提到人類智力是由遺傳及...
表徵系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徵系統是布魯納(J.S. Bruner)用來解釋個體如何將感官所感受的外界刺激融合在內在認知模式中,以獲取知識的理
  布魯納認為表徵是一套規則的系統。早期以「內在模型」(internal model)的概念來代表。個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會使用不同的認知模式來吸取外界的知識。幼兒在一、二歲之間為「動作表徵」(enactive representation);五至七歲是「影像表徵」(iconic representation);青年期前後為「符號表徵」(symbolic representation)。
  這三種表徵系統平行並存,且各有獨特性。但三者之間彼此互補...
心理社會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艾利克森(E.H. Erikson)將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內涵加以擴大,用於解釋一般人的人格發展,並強調社會心理雙方面的發展,自成一種理,稱為心理社會,艾氏將人一生的發展分為八個時期,表現了自我心理學的人格,在人一生中發展變化的重要性,又把每一時期都當作相對的兩極發展,這八個發展階段由遺傳決定其順序,但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則由社會環境所決定。又名心理社會階段
  心理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都存在著危機,解決危機代表人格發展從前一階段轉入後一階段。如果順利解決或度過危機,則是一種積極的發展,有助於增強自我功能和個人適應環境能力;反之,則為消極的,削...
社會互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韋考斯基(L. Vygotsky)視心智為人在社會活動中不斷與新活動互動之結果。這些活動被環境所塑造,而環境則透過活動來加以改變及創造。當生手與較有能力的楷模一起參與新活動時,生手透過與楷模的持續對話和環境互動,因而可以學習新技巧、發展新概念。在此同時,生手也發展出新的語言去詮釋活動。這種技巧與語言的結合,又導致對活動目標及意義了解的發展。
  韋考斯基指出,高等心智功能及人類行動是被內在心理層及自知心理層所使用的「心理工具」、「符號」或是「語言」所中介、轉換與重構的。由於人類高等心智功能起源於社會生活,這些心理的工具或符號包括語言、不同的運算系統、記憶技巧、藝術、文學作品、基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