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1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層內作層狀分布的物富集帶。
白鉛(cerussit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蘊藏在地下的原油床。
硫銻銅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硫銻銅銀的英文名Polybasite是在1829年命名的。自然界產量很少,多以偽六方體之板狀晶體或以塊狀集合體出現。摩氏硬度為2~3,比重達6.1~6.2,外表和條痕均呈黑色,具金屬光澤為其重要物理性質。 硫銻銅銀屬硫鹽物,化學式為(Ag, Cu)16Sb2S11,它主要產於低溫至中溫之含銀脈內,經常與自然銀、輝銀(Argentite)、方鉛和一些含銀或含鉛的物共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層中具有經濟價值物的集合體,一般分金屬體與非金屬體,也稱為「床」。
紅砷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紅砷鎳的英文學名Nickeline,是依其化學成分(NiAs)來命名的。它屬於六方晶系,晶體呈錐狀或板狀,但在自然界相當罕見,經常以塊狀、網狀或樹枝狀集合體產出。此種物具金屬光澤,新鮮面的顏色為淺銅紅色,若經風化後顏色會轉為灰色或黑色,條痕則呈黑色。摩氏硬度介於5到5.5之間,比重相當大,高達7.78。紅砷鎳是一種罕見的物,它主要產在紫蘇輝長岩(Norite)內,與磁黃鐵(Pyrrhotite)及黃銅共生,也產於熱液脈中,和其它含鈷或含銀物共生。若長期處在潮濕的環境下,紅砷鎳很容易變成綠色土狀的鎳華(Annabergite)。
黃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黃錫是在1832年命名的,其英文名Stannite來自拉丁語,指錫(tin)的意思,此乃該種物含有大量錫的緣故。它的化學成分除了錫外,亦含大量的銅、鐵和硫,此外,有些黃錫亦含有少量的鋅和銦。 晶體曾發現以貫穿雙晶而呈偽八面體產出,但相當罕見,一般均以塊狀或粒狀之集合體出現。顏色呈鐵灰色至鐵黑色,黑色條痕,金屬光澤,硬度為4,比重達4.3~4.5,為其重要物理特性。 黃錫主要是熱液來源,多產於含錫的脈中,少數在偉晶花崗岩內發現,常見的共生物有錫石(Cassiterite)、黑鎢(Wolframite)、黃銅、閃鋅、黃鐵和砷黃鐵(Arsenopyrite)等。
砷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砷鉑的英文學名Sperrylite是在1889年以首先發現此種物的美國化學家Francis L. Sperry之名來命名。砷鉑屬等軸晶系,通常具有很好的立方體或立方八面體結晶,晶體從微晶到3公分不等。摩氏硬度為6.5,具金屬光澤,顏色為錫白色,但條痕卻呈黑色。因含多量的鉑,比重高達10.6。在自然界中,每個典型鉑床中都有砷鉑的產出。
砷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砷鉛具有柱狀晶體,因砷與磷可以相互取代而呈同心帶狀生長。集合體型態以葡萄狀、球狀、腎狀、粒狀較為常見。白色條痕、樹脂光澤,比重高達7.28,為其重要物理特徵。如果鈣取代鉛的位置,比重會降低。 砷鉛溶於硝酸,也溶於氫氧化鉀中,與磷氯鉛(Pyromorphite)呈一完全固溶體系列。砷鉛富砷,磷氯鉛富磷,兩者都是次生物,且都產在鉛床的氧化帶中,不過,在自然界中,砷鉛較為少見。
鋁土(bauxit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