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5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卡那利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英格蘭的群舞,源自《舞》(Carnary),字源本意為行進的吟唱調,專為悼念亡者,眾人一邊吟唱一邊配著緩慢的舞步,像愛爾蘭的「卡潤」(caroon; croon)。目前所說的《卡那利舞》是「亡靈節」(All Souls Day)時一般平民為紀念先祖,在墳場庭內空處吟唱及舞蹈。此慢舞跳完後即為一段較快速活潑的結束舞蹈,最終還有「禮烤肉」餐提供食用。同名的「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地區並無當地傳統的舞蹈與此舞相似;倒是有「金絲雀」(canary)這種鳥名。古羅馬的「Carinae」一字是指參與禮的婦女,她們排在行進隊伍中,行走、跳舞、為亡者哀傷。後來,還有「Domu...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奔赴報所用的柬帖。
蹙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遭受逼迫,軍隊失利。《晉書.卷七七.陸曄等傳》史臣曰:「及其入處國鈞,未有嘉謀善政,出總戎律,唯聞蹙國師,是知風流異貞固之才,談論非奇正之要。」
大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盛大隆重的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八回:「誰知從第一樓起,至三萬昌止,沒有一家不是擠滿了人的,都是為看大出而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言語頂撞人。也作「堵噎」。
葬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基諾族群眾性祭祀舞蹈。流傳於西雙版納州景洪縣 旺區的基諾族聚居區。此舞有兩種,一種為一般老人死後跳的叫《司秋》,意為安葬,晚上在死者家房子裡跳,屍體在家停放幾天就跳幾天晚上。男女群眾各半分開手拉手圍圓邊唱邊舞。另一種叫《阿嫫松鐵祭》,意為今晚要跳鬼。是村中高齡統管村社事務的人死後,當天晚上即開始跳的一種舞蹈。舞時有三個領舞者手拿鋩槌與群舞者成三角形,群舞者雙手拿竹筒相互對面而舞,一般要跳四至五天。出殯葬畢,由領舞三人男扮女裝、頭戴馬鈴、面戴乾蘆葉面具、小腿裹白布繫馬鈴,一人握鼓槌,另兩人各橫抬一竹筒,地下放有木板,舞者竹筒跺地時可發出 、 之聲。邊歌邊舞,有鋩伴奏。
冷媒失意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oss Of Coolant Accident頭字語,無法維持主反應器槽或次迴路的冷卻劑的水準及冷卻能力,除開爐心熔毀的顧慮外,亦需包括反射器、屏蔽及其他會吸收輻射而升高溫度的元件。為反應器設計最常考慮的嚴重情景,特別是緊急應變常見的考量。
阿巴吉亞禮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南蘇丹的阿巴吉亞族(Abika)哀悼逝世族人的一種儀式舞蹈。葬禮於黎明舉行,三十位婦女排成單行,環繞一棵大芒果樹而舞,她們穿著用森林樹木的枯蔓藤草編成的外套,其上塗滿厚厚的泥巴。伴奏的樂器是兩支長木製成的喇叭及嘎嘎作響的葫蘆,雖為葬禮伴奏,音樂的旋律卻是快活的。雖要表達「傷逝」,喇叭及響葫蘆所奏出的卻是急速輕快的拍子,以五種低音音符及像一種綿延無盡的樂句來表現。雙足舞著急動的雙踏步,悲悽之情即藉此單調重複的拖曳步來表現。葬禮舞持續七天,甚至當樂師們就寢後,婦女們仍徹夜舞著,全神專注於能使亡魂安息之事,當此之際,即使響葫蘆地嘎嘎聲也破壞不了此種氣氛。她們不僅哀悼死者的靈魂,同時也在此種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鼓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事出殯時所用的鼓樂。也作「鬧鼓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斥責人無所事事到處遊蕩。如:「你沒事在街上闖個什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