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6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撒米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是埃及人,為1920年代後期開羅著名的舞者。她打破赤足跳舞的習俗,而據說她穿高跟鞋上舞台的理由,是要證明自己買得起鞋子。此項革新之舉,率先使《巴拉迪舞》〔見Raksal-baladi〕產生根本上的改變。舞者在室外表演時穿著便鞋以免受熱,是很平常的,然而高跟鞋對舞蹈具有不同的重要性,那就是改變了原本純樸的本性以及身體的重心。嘎亦引進面紗的使用並出現在許多的影片中。
《Sepent of the Nile》.
氏虫昌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貝殼呈現圓盤形,殼表光滑,殼表花紋多變,並由殼頂開始有彩色多變的同心圓線條,但與台灣虫昌螺不同在於在同心圓線條中常夾帶白色由殼頂往體螺層延伸的條紋,全殼亦比台灣虫昌螺膨脹,殼底呈白色或紅褐色。
;亡魂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節日名。非洲馬利(Mali)多貢(Dogon)紀念亡魂的節日,每二年、或三年舉行一次,以紀念上屆「達」節以來亡故的親友。在此節期約有七十八種不同的假面人物出現在禮儀舞蹈中。其中最高的是「賽瑞巨」(Sirige),此假面約有20英呎,代表一座屋子,且是「達」舞蹈最後出現的角色。其他重要假面尚有:「卡納加」(Kanaga),鳥形;「司丹比」(Staimbe),女人形;「代摩」(Dyommo),兔形;「納」(Na),公牛形;「提納.塔納」(Tena-tana),踩高蹺者;「瓦魯」(Walu),羚羊形;及「比狄」(Bede),青少女等等。假面舞者在「達」禮儀中出現的目的是引領亡魂至其最終安息之所...
《African Dance》.
瑙麥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小形,砲彈狀,螺層膨脹,縫合線明顯,質厚。殼底色為褐色,上有不規則的白色雲斑。殼口白色,狹窄,外唇厚,外唇內壁有齒狀突起。 生態環境: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泥灘或沙灘。
拉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伯利亞地區(Siberia)人們對神靈的祈願與巫師的預言之稱呼。在燃起聖火前,大鼓及手鼓開始演奏,他們使用雙手或鼓棒敲擊。恰可西(Chuckhi)巫師使用一支細條狀的鯨;「卡」(kam)用許多方式演奏手鼓,他能演奏出相當特殊音域範圍的聲音;在他的旋律中,他凝聚了力量,並且變得相當沈重。他也在儀式的片段中表演舞蹈。他所使用的這種手鼓遍及北方國家,從西伯利亞到亞俄(Asiatic Russia)地區的芬蘭(Finnland)、拉普蘭(Lapland,Scandinavia半島的最北端地區)、蒙古人(Mongol)及韃靼人(Tartars)的部族中;因著不同的專長,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傳統曲調...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路迪吉斯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迪吉斯特」一詞的原意是學校的教師(master of a school),是指羅馬初級學校的教師。羅馬初級學校中教導的是基本的讀、寫、算;教師是識字的人(literator)。到了十六世紀,「路迪吉斯特」一詞,在英語系的學校中是和校長(Headmaster)同義的一個名詞。
芳登,格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生於Reigate,卒於巴拿馬市。原名為Peggy Hookham,為英國當時最享譽國際盛名之芭蕾舞家。最初在Ealing從師H. Bosustov習舞,後在上海從J、Goncharov及在倫敦從N、Lagat與Astafieva等習舞。1934年入Sadler's Wells學校。同年在Vic-Wells舞團首度展演,飾演舞作中的雪片,至1935年Markova名舞者離後,她即繼任該團首席舞者。替代了一些原Markova飾演的重要角色。芳登自演阿胥頓(Ashton)作品《Le Baiser de la fée》中未分婚妻角色後,就此專演其舞作。她演出的《睡美人》作品被公認為這時代表演...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DebraCraine & Judith Mackrell《The ozford Dictionary of Dance》2000、Jack Anderson《DANCE》Newsweek Books,New York、何恭上編著《世界傑出芭蕾舞星》民國73年。
奔尼.恩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西非在二次大戰前百年間頗受歡迎的一種多用途城市團體舞蹈。它具有明顯的現代特徵 ── 歐洲服色,軍樂隊,訓練,以及採用有歐洲頭銜的官階,並結合了傳統競賽。奔尼舞借鏡於傳統土著舞蹈以及殖民地舞蹈。它可視為是人們在從非工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的過渡時期,反應時代的許多銅管樂隊之一,可與十八世紀英國或牙買加的樂團相比。其舞步與結構都受到來自軍方的影響,例如行列步(parade step)、操練步(drill step)以及隊伍編制等。
T. O. Ranger《Dance and Society in Eastern Africa: The Beni Ngoma》.
阿路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塔吉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塔什庫爾干一帶塔吉克族聚居區。《阿路嘎克》為塔吉克語,漢譯為《馬舞》。舞者為一男子,腰繫特製的馬形道具(如竹馬),邊歌邊舞或先歌後舞。歌詞內容,主要是稱讚馬如何善走山路,如何矯健頑強等。舞中表現馬的奔跑、緩行、登峰、越澗等情節,模擬馬的形態,生動逼真。主要動作有:〈跑〉、〈跳〉、〈閃〉、〈轉〉等。表演時,可單人(馬)或雙人(馬),也可配合其他歌舞形式交叉進行。該舞有專門的曲調,節奏為7/8拍。節奏樂器有:鷹笛、手鼓、熱布卜(彈撥樂器)等。
瑙芋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貝殼呈倒錐形,螺塔低,呈階梯狀,體螺層大,殼表光滑,殼底部有螺肋。體層呈褐色,但上部、中央及下部各有一條橫走的白色橫帶。常有黃褐色殼皮。殼口狹長。殼長約2.5~3公分,較稀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