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心和氣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音不瑕1>。』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解〕 (1) 德音不瑕:德音是沒有瑕疵的。出自《詩經.豳風.狼跋》。瑕,音ㄒ|ㄚˊ,瑕疵、缺點。
失所流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貴而不可言。」信曰:「何謂也?」通因請間,曰:「天下初作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襲,飄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劉、項分爭,使人肝腦塗地,流離中野,不可勝數。……。」◎3《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薛宣》朕既不明,變異數見,歲比不登,食廩空虛,百姓飢饉,流離道路,疾疫死者以萬數,人至相食,盜賊並興,群職曠廢,是朕之不德而股肱不良也。 2、「失所」:#漢.李陵〈與蘇武〉詩三首之一(據《文選.卷二九.詩》引)1>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仰視浮雲馳,奄忽2>互相踰3>。風波4>一失所,各在天一隅5>。長當從此別,且復立...
異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同的學說、主張。《荀子.解蔽》:「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繆,異說云。」
奮不顧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奮不顧身」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據《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引)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盃酒接殷勤之歡,然僕1>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2>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3>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
洗垢求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趙傳》:「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指洗掉汙垢後,仍尋求瑕疵。比喻故意挑剔他人的過失或缺點。金.劉祁《歸潛志》卷九:「張承旨行簡知貢舉,惟以格律痛繩之,洗垢求瘢,苛甚。」也作「洗垢尋痕」、「洗垢索瘢」。
奮不顧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奮不顧身」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據《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引)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盃酒接殷勤之歡,然僕1>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2>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3>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僕誠私心...
仁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對有聲望、地位者的尊稱。《後漢書.卷八○.文苑傳下.趙傳》:「仁君忽一匹夫,於德何損?而遠辱手筆,追路相尋,誠足愧也。」《文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乃使仁君翻然自絕,以是忿忿,懷慚反側。」
列鼎撞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洒削1>,薄技2>也,而郅氏鼎食3>。胃脯,簡微耳,濁氏連騎。馬醫,淺方4>,張里擊鍾5>。此皆誠之所致。 〔注解〕 (1) 洒削:音ㄒ|ˇ ㄒㄩㄝˋ,磨刀時以水灑之。 (2) 薄技:粗淺的技藝。 (3) 鼎食:列鼎而食。形容富貴人家飲食奢侈。鼎,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 (4) 淺方:低淺的醫術。 (5) 擊鍾:敲鐘以為聚食之號。〔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漢.張衡〈西京賦〉(據《文選.卷二.賦.京都上》引)
鑽皮出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漢.趙〈刺世疾邪賦〉:「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比喻因偏愛而過分的稱譽。《新唐書.卷九七.魏徵傳》:「喜則矜刑於法中,怒則求罪於律外;好則鑽皮出羽,惡則洗垢索瘢。」
三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三輩子。《增阿含經》卷二三:「我時我憶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敗之劫,皆悉分別。」(2)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清.龔自珍〈人月圓〉:「三生慧業,萬古才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