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8.65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吟唱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大利民俗舞。十六世紀時期義大利的柏加摩斯卡(Bergamasca)慶典活動中吟唱舞的總稱,這些作品的歌詞是分成三部份的「六節兩韻詩」(villanella),歌詞內容嘲笑口吃無用的威尼斯貴族;但卻只有一種容易跳的街舞形式。據稱音樂部份是相當粗糙的,所謂的柏格(Berger)是指在聖誕節牧羊人劇中扮演模仿牧羊人的角色。〔見Bergamasca〕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八十年。
維蘭諾舞;鄉村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維蘭諾舞》原是西班牙十四世紀傳統的鄉村舞,由參加慶祝活動的商人,經海上或陸路輾轉傳進歐陸國家,其義大利「小名」變成《維蘭奇科舞》〔見Villancico〕,意指正規舞,只是當空間縮小時速度會加快而已,最後轉變成宮廷舞的樣子;然而在法國卻發展成為輕鬆歌舞劇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黑山岩畫中的舞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舞遺跡。黑山岩畫中的舞形象,1972年發現於甘 肅 省黑 山 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古代游牧部落的文化遺產,舞形象刻畫於山溝峽中兩面平整的黑紫色岩石上。其畫已呈茶黃色,還可看出人物、野獸、家畜等內容,顯示當時尚無農業生產勞動及先進的生產工具用品,這反映當時生活應是以狩獵和游牧為主。其中的一幅圖案極具特色,此圖刻畫了近三十人,分為三組人數不等的橫排,這三組分成三列,第一列人兩人手叉腰,兩腿交叉並向右側直立,中間一列人手叉腰,一手平抬,曲肘向上,雙腿向正面半蹲,而在下面的一列人中,舞姿是一手叉腰,一手下垂,腳的方向也不一致,是以左側方向為主的舞姿,從這些圖中推測,武士可能在練武,其中人物頭...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1997、宋耀良《中國岩畫考察》1998。
美國鄉村舞音樂協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1915年成立,會員為音樂家與舞史學家。目的在促進英國與美國的民族舞、歌謠,與音樂的當代用法,並研究民俗學與其歷史背景。擁有兩千冊書籍的圖書室,以及每年主辦舞營。最早稱為「Country Dance Society of America」。地址:MA 01060;新地址:17 New South St. Northampton, MA 01060 U.S.A.
《Encyclopedia of Associations》33rd ed., 1998.
宗教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類型名。中世紀時的教堂在復活節或聖誕節時,由教士配合宗教劇之演出所表演的舞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Entertainment and Ritual 600-1600》1979.
桑娜曼星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印度舞團。桑娜.曼星(Sonal Mansingh)是馬哈拉施特拉省(Maharashtra)前任總督的孫女,自幼跟祖父母到處居留。桑娜住在班加羅爾時,跟隨克里希納.拉歐教授(Krishna Rao)夫婦學習巴拉他納雅。1963年即已開始了演出生涯,但仍然不斷追隨多位名師學習。她鑽研巴拉他納舞〔見(Bharata Natyam)〕,連帶也對奧里薩及奧迪西舞產生濃厚興趣。事實上,奧迪西舞與巴拉他納亞在承襲巴拉他舞方面足可以分庭抗禮。桑妮露不斷擴充演出項目,增編新舞。如改編塔爾薛達斯的《西塔.史華欣華林》(講的是西塔挑選華馬為婿的故事)和華拉伏的《馬格達雷林.瑪麗亞》(即聖經上的瑪麗.馬...
第八屆香港亞洲藝術節1983。
甲骨文中舞史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舞遺跡。甲骨文中舞史料,意即從甲骨文中發現與舞活動有關的資料,早在商代,人們用舞活動表示對天神敬畏,如祈雨、降神等活動。這些舞的特色是邊唱邊跳、載歌載舞、還不時地呼喊口號,上天也會呼應這個活動,降下甘霖,所以在當時經常舉行這類活動,由卜辭中的說明即可證明;除祈雨外,舞活動亦用來祭祀上帝、先王、祖先、山川等儀式,而舉凡降神、祈雨等活動都算是《巫舞》的一種,在這些儀式,舞者會持道具而舞,道具如:羽、舞盾、伐鼓、舞勺等,這些珍貴的史料,對周代舞型態有著重大影響。另外,在一些甲骨文中發現有人像戴面具而舞的魌字和狀似踩高蹺,推測當時已有驅鬼的儺舞和踩高蹺的舞
牛美琪《舞藝術叢刊〈對甲骨文中舞的認識〉》1983。
藍貝爾舞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1920年代由舞家瑪麗.藍貝爾(Marie Rambert)成立的舞學校,為英國栽培了數名優秀的編舞家,如弗烈德力克.阿胥頓(Frederick Ashton)、安東尼.都鐸(Anthony Tudor),與克里斯多福.布魯斯(Christopher Bruce)等。此學校與同樣為藍貝爾所創的「藍貝爾芭蕾舞團」(Ballet Rambert)1987年改名為藍貝爾舞團(Rambert Dance Company),以配合其改變為現代舞的走向有密切的關連。
Selma Jeanne Cohen 主編《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
皮洛伯洛斯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71年,由摩西.潘得頓(Moses Pendleton)、約翰生.沃爾肯(Jonathan Wolken)及艾麗森.伽斯(Alison Chase)等三人共同創立。1972年該團演出《奧塞羅》(Ocellus),肢體如雕刻般的變化與非常人所能及的疊羅漢特技,並加入一些含有自傳性的術語是早期該團的舞特色。舞團的風格一直不斷地在變,1974年的作品《西歐那》(Ciona)強調將特技融合在舞中,後來轉往心靈層面的探索;如1975年的《無題》(Untitled),帶給該團革命性的新嚐試。1985年的《布蘭詩歌Ⅱ》(Carmina Burana Ⅱ)及1986年的《土地邊緣》(Lan...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88年。
馬勒庫拉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方舞名稱。在新赫布里地群島的馬勒庫拉及其東北海岸小島上有三種主要的舞形式:行進舞、圓形舞、啞劇迷宮舞(即那連Na-leng)。所有的舞皆與下列有關:漫長的循環式禮儀馬基(Maki)和杜瑞那別舞(Turei Nambe);以及死亡、男子成年禮、新獨木舟下水禮等。這些表演皆於馬勒庫拉舞場地表演,此場地或為長方形而新鑼放於中央,但行進舞則在往場地的路途或海灘舉行。行進舞中Na-Rel蕉葉舞(Ro-Mbulat)和火炬行進舞(Bot-Mau)為最重要,而其餘五種圓形舞:威拉(Velal)、嘿克嘿克雷安(Hek-Hekelean)、杜瑞那別禮儀(Yurei Na-Mbe ritual)...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