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9.84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Dicynodon tienshanensi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imalia 動物界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Vertebrata 脊椎動物亞門 Reptilia 爬行綱 Synapsida 單弓亞綱 Therapsida 獸孔目 Dicynodontia 二犬齒獸亞目 Dicynodontidae 二犬齒獸科 Dicynodon tienshanensis 天山二犬齒獸
Dicynodon sp.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等犬隻大小,身體短而寬,頸短,頭骨大,上頜有兩顆顯著的大犬齒,其餘齒退化成角質板狀,素食性。犬齒主要用以挖掘植物柔軟的地下莖,故常嚴重磨損,嚼草則依靠類似烏龜的角質喙。 分布於Sokolki , Malaya Severnaya , Dvina River , North Russia(北俄)
Gigantopithecus black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步氏巨猿是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中,相當重要的一種。它的外型像現在的猩猩,特徵則介於猿類和人類之間,體型碩大,是目前現生與化石種靈長類動物中最為龐大的。 目前在中國大陸華南地區更新世早中期的一些洞穴堆積中,皆有發現其化石的紀錄,但大多為牙齒與極少數的下頷骨碎片。下頷骨比任何化石或現生的猿類或人類的下頷骨都還大,並且有強壯的犬齒和較寬大的臼齒,臼齒琺瑯質很厚、咀嚼面的紋路粗糙簡單。可是也因為相關的化石發現不多,使得目前古生物學家對於其起源與演化的理解也都還停留在推測的階段。
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 Gray 1846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短肢領航鯨生活在熱帶與亞熱帶附近的溫暖水域中,在太平洋裡,牠們的分布範圍北從日本與加州中部,南至澳洲東北方。牠的特徵是有著圓球型的頭部、結實且修長的身體、背鰭末端略呈圓形,與長肢領航鯨相當類似,其最大的差異在於胸鰭和體長的比例,短肢領航鯨的胸鰭約為體長的14-19﹪,較長肢領航鯨為短,但其並不容易分辨。 古生物學家是由牙齒的數目與頭骨的構造特徵來作為化石鑑定的依據,大致來說它的上下頜各有著七到九對的牙齒。而在台灣,漁民曾經在台灣海峽澎湖海溝附近的海域,撈獲短肢領航鯨化石的紀錄。
Hyracodon nebrascensis 內布拉斯跑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布拉斯跑犀最早是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被發現,它是大約生存於距今三千萬至三千四百萬年前的漸新世時期,而目前在美國科羅拉多州(Colorado),懷俄明州(Wyoming),南達科塔州(South Dakota)也還有被大量發現其頭骨碎片、顎骨及牙齒的紀錄。而且這些從北美大陸漸新世堆積中被發掘出的化石,其骨骼化石都相當的白。 內布拉斯跑犀身軀並不大,體型輕巧靈活,四肢細長擅長於奔跑。與它的身體相比,它的頭相對的比較大,看起來也比較重。而且它的頭上並不像現生的犀牛都有一到二根的鼻角來防禦其他動物的攻擊,所以面對當時的肉食動物,如古食肉類群、鬣狗等動物,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逃跑。
Hyracotherium sp. 始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的演化是從五千多萬年前始新世的始馬開始發展。始馬的體型並不大,僅有像狐狸般的大小,四肢細長、前肢四趾著地、後肢三趾著地,適合奔跑。頭骨結構較長,口中共有44顆牙齒,且其為低冠齒,前臼齒尚未臼齒化(指前臼齒的型態功能與臼齒相似),臼齒成方形,咀嚼面由許多瘤狀突起的花紋所組成,由此可推論始馬是非常原始的動物,生活在氣候溫濕的森林裡,以鮮嫩的草或樹葉為食。 始馬在始新世時期,分布的相當廣,在北美、亞洲與歐洲大陸的始新世早期的地層都有發現過,而且在北美洲始新世之後的馬類化石紀錄完整。所以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馬類在漸新世早期,也就是三千五百萬年前,就在亞洲與歐洲絕跡,而在北美繼續演化,而有馬類起源於北美...
Keichousaurus hui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小適中的海生動物,四肢尚原始,沒有特化成鰭腳,他可能是營兩棲性生活,多活動于海濱區,頭骨上的顳孔小,眼框大而圓,小的顳孔豆形,頭骨三角形,頭骨最大寬度在眼眶處,頭骨長約為頸長的2/5,吻部小而尖,牙齒為同一式,牙齒尖而圓,牙齒排列不緊。 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貴州興義頂效大寨、浪幕
Lepidosteus cuneatu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楔形雀鱔屬全骨型魚類,體披堅厚硬鱗,尾鰭為縮短的歪形尾,背鰭鰭條數少,位於身體後側與臀鰭相對。上下頜呈細長形,口內佈滿針狀齒,用以捕捉其他魚類為食;為淡水魚,偶見於半鹹水。
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祿豐古猿是東亞所發現最著名的靈長類動物化石。由於發現的化石大多不齊全,使得部份的標本被早期的學者歸於臘瑪古猿(Ramapithecus),或是西瓦古猿(Sivapithecus)。而在80年代所發表的論文報告中指出,已發現的標本顱骨部份缺乏這兩種古猿所具有的特徵,因此將其訂名為一新種-祿豐古猿。 由於古猿的型態特徵介於人類和猿類之間,所以早期的人類和較進步的猿類是很難區別的,因此許多學者仍傾向其為猩猩的祖先,在分類地位上,我們暫且將其歸在猿科中,尚待更多的相關化石被發現及古生物學家更進一步的研究。
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川馬門溪龍為本屬中個體較大之種類,其頸椎長,頸椎數多於已知任何蜥腳類恐龍,為19個,其餘各部脊椎數均較少,背椎數少於12個,尾椎數35+,前16個為前凹型椎體,頸部幾乎為體長的一半。腸骨粗壯,恥骨突位於腸骨中央,座骨纖細,脛、腓骨扁平,兩者幾等長。距骨較發育,其上的脛、腓骨關節面深凹。蹠骨較短,第一趾的爪特別發達。 分布於中國大陸四川合川,甘肅永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