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8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漢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湖北、陝西、河南等省的地方戲曲名稱。約有三百年的歷史,原以秦腔演變來的西皮,及安徽傳來的二黃為主要唱腔,並和徽劇相互影響。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對湘、川、贛等戲劇的發展都有影響。尤其清嘉慶、道光年間,傳入北京,逐漸演變成京劇。伴奏樂器有胡琴、二弦、鼓板等。也稱為「漢調」。
徽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安徽、江蘇等省的地方戲曲。相傳係徽州腔和青陽腔於明末清初與亂彈、吹腔交流融合而成,其中亦受崑腔的影響。主要腔調為吹腔、高拔子和二黃。清初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皆有深遠的影響。也稱為「徽調」。
導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戲曲唱腔中的特定板式。由散板或原板的上句演變而來,曲調高揚,節奏伸展。常在慢板前面,具有引子或叫板的性質,成為戲曲的先導部分,如平劇中的西皮導板和二黃導板。此外,尚用在不同板式的轉換,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功用,如晉劇的倒板、秦腔的二倒板。也作「倒板」。
四平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平劇曲調,為二黃劇之基本。由吹腔演變而來,吹腔用笛子伴奏,四平調用胡琴伴奏,旋律基本相同。平劇如貴妃醉酒、清風亭等均用四平調。
皮黃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戲曲的腔調。為西皮、二黃的合稱。西皮腔,一般認為源自陝西梆子腔;二黃腔說法不一。大體而言,西皮、二黃各有其板式類別,以表達各種感情。
粵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粵語地區的曲藝。以廣東方言演唱,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曲調以梆子、二黃為主,表演形式除清唱外,尚有粵曲說唱、粵曲彈唱等。粵曲與粵劇關係密切,在板式、曲調等方面基本相同,二者互相吸收融化,但粵曲特別講究唱工,突出聲腔藝術,具有獨特的風格。
南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湖北恩施、湖南西北與四川東南地區的劇種。原名南戲,起源於荊河漢劇,有舞臺演出與圍鼓班子(坐唱)兩種形式。屬皮黃系統,唱法與漢劇相似。但小生不用尖嗓,花臉不用邊音。唱腔依行當分生、旦、淨、末、丑等類。以南路(二黃)、北路(西皮)、上路(川梆子)為主。常演劇目有搬金牌、琵琶記、白兔記等。
廣東漢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廣東的梅縣地區、潮汕部分地區和福建西南部的劇種。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腔調,伴奏則兼取粵東地區民間音樂,加以變化發展。也稱為「興梅漢戲」、「外江戲」。
徽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徽劇所用的腔調。主要為吹腔、高拔子和二黃,後也用西皮、高腔、崑腔。清代傳到北京,對京劇腔調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廣府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廣州為中心,流行於廣東大部分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劇種。西皮、二黃為其基本曲調,吸收廣東小曲,並把胡琴調門降低,以利粵語發音。也稱為「粵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