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羅山脈(Jura Mountain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儒刺尾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gernia depressa (Gunther, 1875)
全長大約7~I7公分左右;口吻部短而鈍,鼻鱗相鄰,瞳孔圓形,頸部不易區分,體中段鱗列數為28~38,身體及尾部背面的鱗片上具有3~5條稜脊,稜脊的末端呈棘刺狀,其中尾部的稜脊只有3條,但比身體部分的棘刺大,尾部短而寬扁,長度小於吻肛長的一半;體背面灰褐到紅褐色,散生有不規則的暗色斑點,腹面淡黃灰色,雜有許多淡褐色斑點。
澳洲西部。
喜棲於乾燥岩石地區,有時也會出現在白蟻塚上,日行性,常成小群體一起生活,以昆蟲等小形節肢動物為食,亦有食用果實的記錄;遇到騷擾時會擠進隙縫中,吸氣鼓脹身體,以棘刺撐緊岩壁,並利用長滿刺的尾部擋住入口,讓敵人無法攻擊;卵胎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石龍子科(Family Scincidae),Skinks
儒觀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矮人看戲,看不到戲臺上的一切,只能人笑亦笑。比喻沒有主見,人云亦云。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七:「秉筆之士所用故實,有淹貫所不究者,有蹈前人舊轍而不討論所從來者,譬儒觀戰,人笑亦笑,謂眾人決不誤我者,比比皆是也。」
線尾儒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ipra filicauda
體長11公分,虹膜白色,雄鳥頭頂、枕及上背為鮮紅色,背、翅及尾羽為黑色,飛羽內側有白色斑紋,於飛行時可見,前額、頰及整個腹部為鮮黃色,尾羽羽軸延長為鐵絲狀,雌鳥全身橄欖綠色,尾羽絲狀如雄鳥,但較短。
共2亞種,分布於南美洲之安地斯山脈及亞馬遜地區,包括委瑞內拉、厄瓜多、秘魯及巴西。
偏好次生林或較明暗的森林環境,多在森林中下層活動。以果實及昆蟲為主食。繁殖時數隻雄鳥集體展示,將背部羽毛及尾羽上翻並以振翅發出聲響,雌鳥在雄鳥領域附近築巢,巢杯狀,離地約2公尺。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儒鳥科(Family Pipridae)
尖尾儒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iroxiphia lanceolata
體長14公分,中央尾羽突出約1公分,全身大致為黑色,有灰綠色的光澤,頭頂有一紅色羽冠,背部及肩羽為藍色,腳橘紅色,雌鳥全身橄欖綠色,雄鳥的亞成鳥全身為橄欖綠色,但頭部為黑色,亦有紅色羽冠,需3~4年才能完全換成成鳥羽色。
分布於中南美洲,由哥斯大黎加至委瑞內拉北部。
偏好於潮濕森林灌木層活動,某些地區局部普遍,主要以灌木果實為食。繁殖期7~10月,二隻雄鳥共同進行展示,上下跳躍來吸引雌鳥,巢為淺杯狀,由草莖及樹葉組成,築於低矮的樹叉,每窩產2枚黃白色卵,於鈍端上有紅棕色斑點。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儒鳥科(Family Pipridae)
儒袋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crobate pygmaeus (Shaw, 1793)
是能滑翔的有袋類中體型最小的,頭軀幹長6.5~8公分,尾長7~8公分,體重10~14公克,毛軟而滑,背部為灰褐色,腹部與四肢內側白色,耳毛較疏,耳基部有長毛,尾淺褐色,腹面顏色較淺。
澳洲東岸。
主要棲息於森林與雜林,行動似鼯鼠,在樹間滑翔,滑翔距離可達20公尺,會在樹上15公尺以上高度的樹洞中以乾葉做一圓形小窩居住,冬天有短暫休眠的情形,體溫可降至2℃達5.5天;夜間活動,常以小家庭父母帶一、二胎的子代同住,對其他個體也相當容忍,食物以昆蟲為主,也吃花蜜及其他植物性食物;幼獸通常在6~2月出生,一年通常2胎,一胎最多可生4隻,但平均一胎僅有2.5隻;當幼獸毛長好後,會被母獸帶在背上活動,60天大離窩,95~100天斷奶,母獸的第二胎可以立即出生,使得同窩有2胎仔獸並存,雌獸8個月性成熟,雄獸12~18個月性成熟,圈養壽命可達7年2個月。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袋鼠目(Order Diprotodontia)
儒袋鼯科(Family Acrobatidae)
儒黑猩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n paniscus (Schwartz, 1929)
體型與黑猩猩類似,四肢長、耳小、額頭高,頭頂兩側毛長,毛色為黑色;頭軀幹長70~82.8公分,無尾,雌性體重27~38公斤,雄性37~61公斤。
薩伊中部到剛果南部與西部。
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原生林,白天活動,自清晨起先在樹上,再下到地面,走到另一棵樹上,如此交替移動,一天活動距離2.4公里,晚上在樹上做窩休息;群居性,個性較黑猩猩平和,一群約40~120隻個體,活動範圍約22~68平方公里,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2隻,年輕雌性在群內小群間自由移動,小群約有2~15隻,最多40隻個體,發情期約46天,生殖間隔約1年,一胎1仔,懷孕期約220~230天,出生時體重1~2公斤,雌性9歲性成熟。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靈長目(Order Primates)
猩猩科(Family Pongidae)
非洲儒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steolaemus tetraspis 9Cope, 1861)
體長不超過2公尺,頸鱗板4片排成2列,每列的2片頸鱗板緊接在一起,頭鱗板不規則呈一橫列,吻很短比吻基寬還小,眼睛大而突出,身體呈棕黑色。
中西非洲。
生活於沼澤、池塘或雨林內的小溪流,經常單獨存在,少在太陽下作日光浴,而躲在河岸邊的洞穴裡,晚上才出來活動,性情溫馴,以魚、軟體和甲殼類動物以及蛙等為食,母鱷會以枝葉等築一直徑約1.5公尺左右的巢,每窩產10~17個蛋,蛋約6.5公分長,4公分寬,64公克重,孵化期約4個月,小鱷長20~30公分,可做四腳離地的快速奔跑。
鱷目(Order Crocodilia)
鱷科(Family Crocodylidae)
鸕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alacrocorax pygmeus
為全世界最小的鸕鷀,體長45~55公分,翼展80~91公分。雌雄相似,頭頸部褐色,頸部有白色斑點,胸腹部深褐色,喙、腳黑色,背部及翼黑色。非繁殖期時,喉部顏色變成白色。亞成鳥體色較淡。
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內陸。
棲息於內陸的水域中。與大多數的鸕鷀的棲地不一樣,鸕鷀偏好活動於低緯度地區遍佈濃密水生植物的低海拔溼地。築巢於樹上或是蘆葦叢中,有數十隻到數百隻鳥一趄繁殖,在水邊的樹上築巢時,常常和鷺科(Ardeidae)或是鹮科(Threskiorniithidae)的鳥類共用巢樹。幼鳥在孵出10週後可以離巢飛走。在繁殖期結束後,大多數的鸕鷀會向南遷徙,在度冬區可以見到大群一起活動,此時,除了內陸的水域之外,靠海的河囗也可以見到牠們的蹤影。每年3~4月回到繁殖地,4~7月為繁殖期。
鳥綱(Class Aves)
鵜形目(Order Pelecaniformes)
鸕鷀科(Family Phalacrocorac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iopa bowringii (Gunther, 1864)
全長大約只有12公分;吻端鈍形,上鼻鱗在吻鱗後相接,下眼瞼無瞼窗,體中段鱗列數為26,體鱗光滑無隆起稜,四肢短小,尾巴很粗;上唇鱗部位白色,體背面黃褐色到暗褐色,上雜有些許黑點,這些黑點有排成縱紋的趨勢,側面有1條由眼後到尾基部的黑色寬縱紋,寬縱紋下的體側有不甚明顯的褐色斑紋,及許多黃色和紅褐色斑點。
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
多種環境都有牠們的縱跡,如森林、紅樹林區、農作區及市區等;日行性,地棲穴居型蜥蜴,以昆蟲等小型節肢動物為食,卵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石龍子科(Family Scincidae),Skink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