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58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醉翁之意不在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注解〕 (1) 醉翁:歐陽修(西元1007∼1072),或作「歐陽脩」,字扑籜,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宋廬陵人(今江西省吉安縣)。工詩、詞、散文,所作文章,為世所重,是當時文壇領袖。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忠。有《新五代史》、《文忠集》、《六一詞》等,並與宋祁合修《新唐書》。 (2) 寓:託付、寄託。
義正詞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義正辭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歐陽修,字扑籜,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盧陵人。為文造語平易而情韻綿邈,詩詞清新婉約,為一代文宗。這是歐陽修在讀到張續和李常的文章後,寫下感想贈與石介的一首詩。詩中提到張續和李常,就像是未經琢磨的玉石,可說是天下的瑰寶。他們的文章嚴正有力,義理充分,詞語質樸而不鄙俗;雖古雅的風味淡了些,但文字精純而不雜。後來「義正辭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辭嚴意正」演變而出,用來指義理正當,措詞嚴厲。
福至心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掌在內朝起草詔旨。 (6) 歐陽文忠:即歐陽修(西元1007∼1072),字扑籜,晚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宋廬陵人。工詩、詞、散文,所作文章,為世所重,是當時文壇領袖。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忠。
歐陽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介紹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文忠,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北宋仁宗學者、作家、官員,曾繼包拯接任開封府尹,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平與政途四歲喪父,由母親教養。為人勤學聰穎,家貧買不起文具,便「以荻畫地」。天聖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曆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 、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 文學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
心靈福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掌在內朝起草詔旨。 (6) 歐陽文忠:即歐陽修(西元1007∼1072),字扑籜,晚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宋廬陵人。工詩、詞、散文,所作文章,為世所重,是當時文壇領袖。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忠。
歐陽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007~1072)字永叔,晚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宋廬陵人(今江西省吉安縣)。工詩、詞、散文,所作文章,為世所重,是當時文壇領袖。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諡文忠。著有《新五代史》、《文忠集》、《六一詞》等,並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也作「歐陽脩」。
畫中有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為宋蘇軾稱讚王維的畫中含有詩意。後泛指畫作中有詩意。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六一居士下》:「丹青吟詠,妙處相資,昔人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者,蓋畫手能狀,而詩人能言之。」
辭嚴義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義正辭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歐陽修,字扑籜,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盧陵人。為文造語平易而情韻綿邈,詩詞清新婉約,為一代文宗。這是歐陽修在讀到張續和李常的文章後,寫下感想贈與石介的一首詩。詩中提到張續和李常,就像是未經琢磨的玉石,可說是天下的瑰寶。他們的文章嚴正有力,義理充分,詞語質樸而不鄙俗;雖古雅的風味淡了些,但文字精純而不雜。後來「義正辭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辭嚴意正」演變而出,用來指義理正當,措詞嚴厲。
詞嚴義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義正辭嚴」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歐陽修,字扑籜,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盧陵人。為文造語平易而情韻綿邈,詩詞清新婉約,為一代文宗。這是歐陽修在讀到張續和李常的文章後,寫下感想贈與石介的一首詩。詩中提到張續和李常,就像是未經琢磨的玉石,可說是天下的瑰寶。他們的文章嚴正有力,義理充分,詞語質樸而不鄙俗;雖古雅的風味淡了些,但文字精純而不雜。後來「義正辭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辭嚴意正」演變而出,用來指義理正當,措詞嚴厲。
萬里鵝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千里鵝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歐陽修(西元1007∼1072),字扑籜,晚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宋廬陵人。工詩、詞、散文,所作文章,為世所重,是當時文壇領袖。有一次歐陽修收到朋友梅聖俞送來的一包銀杏,便寫了一首詩答謝他。詩中用千里迢迢送來一根鵝毛做為比喻,表示銀杏雖然不是多麼珍貴的禮物,但因為是朋友的一片心意,所以彌足珍貴。又由此發出感慨︰卑微的禮物雖然會因為致贈者的心意而顯得貴重;賢人卻沒有因為他的才能而得到重視,反而被輕視捨棄。後來「千里鵝毛」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禮物雖輕但情意深重。在明朝徐渭所著的《路史》中,另外記載了一個跟「千里鵝毛」有關的故事。傳說在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