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洞若觀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 02.《清史稿.卷三八六.文慶等列傳》:「論曰:『……晚年密陳大計,於數十年馭外得失,洞如觀火,一代興亡之龜鑑也。』」
不翼而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翼而飛」原作「無翼而飛」。據《管子.戒》記載,春秋時,齊國國君齊桓公有年春天打算去東海邊出遊,再轉往南邊。消息傳出後,有人便說:「桓公這次出遊,有如古代賢王出巡。」桓公聽了十分不解,便請教大臣管仲這話是什麼意思。管仲說:「古代賢王春天出巡是為了體恤民情,視察農事是否順利,這關乎國家的民生大計,而不是為了遊玩。如果為了遊玩而勞民傷財,必定會引起民怨,導致滅亡。」桓公聽了一直點頭稱是。管仲又勸諫桓公說,他貴為君王,所說的話傳播速度很快,即使沒有翅膀也會一下子飛到千里之外,告誡他一定要謹言慎行。後來「不翼而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消息、言論等不待推廣便迅速傳播,後來則多於比喻物品無故遺...
小不忍則亂大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細節上不能忍耐,就容易壞了全盤大計。《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三國演義》第一一七回:「『小不忍則亂大謀』,父親若與他不睦,必誤國家大事。望切容忍之。」
奮不顧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見「奮不顧身」條。 01.《宋史.卷三九二.趙汝愚列傳》:「論曰:『……汝愚獨能奮不慮身,定大計於頃刻。』」 參考詞語︰奮身不顧注音︰ㄈㄣˋ ㄕㄣ ㄅㄨˋ ㄍㄨˋ漢語拼音︰fèn shēn bù gù釋義︰猶「奮不顧身」。見「奮不顧身」條。 01.宋.吳泳〈齊敏授武翼郎制〉:「爾總戎于韶,奮身不顧。援弓赴敵,射殺渠魁,厥功雋矣。」 02.宋.蘇軾〈與章子厚書〉:「然獨念愚夫小人,以一言感發,猶能奮身不顧,以遂其言。」
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有關培植人才,訓練技能,以支應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事業。[例]教育是攸關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絕對不容忽視。
協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同。《後漢書.卷七五.呂布傳》:「將軍宜與協同策謀,共存大計。」《儒林外史》第一三回:「煩貴縣查點來文事理,遣役協同來差訪該犯潛蹤何處。」
獨當一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載,漢初名臣張良本來是韓國的公子,韓被秦滅亡後,張良本欲復仇,但起事失敗,於是改名換姓,隱居在下邳。秦末,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張良擔任劉邦的謀士,為劉邦策畫平定天下大計,被封為留侯。在楚漢相爭多次戰役中的某一次,劉邦戰敗,退兵至下邑。軍隊停止行進後,劉邦從馬背上一躍而下,氣憤地對張良說:「如果有人能幫我出這口氣,我願意把函谷關以東之地給他。你認為誰可立此功勞?」張良回答道:「九江王英布原是楚的悍將,而且與項羽向來有嫌隙,另外彭越與齊王田榮也正準備起兵反項羽,所以英布與彭越二人應該願意做這件事。至於您自己所領的將官中,我看唯獨韓信可以受託付,承擔這樣的大事。如果您要分地...
腹背受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腹背受敵」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典源出自《魏書.卷三五.崔浩列傳》。崔浩,字伯淵,北魏東武城人。他博覽經史百家之書,足智多謀,軍國大計皇帝皆會與之商討而後行。泰常元年(西元416年),東晉將領劉裕征伐姚泓,想要溯黃河北上,於是向北魏請求借道,明元帝與群臣議論是否可行。大臣們都認為:函谷關是天險,劉裕不可能破關西入,他聲稱要征伐姚泓,真實的意圖難以預料。應該搶先發兵在黃河上游加以阻截,不要讓他向西。明元帝打算採納大家的意見。崔浩卻持不同的看法,他以為:「司馬休之等人侵擾劉裕鎮守的荊州,劉裕恨他恨得咬牙切齒已經很久了。現在趁著姚興死了,兒子姚泓能力不行,興兵去征伐,可以看得出劉...
憂國憂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慮國家大計和人民疾苦。宋.范仲淹〈謝轉禮部侍郎表〉:「進則盡憂國憂民之誠,退則處樂天樂道之分。」也作「憂民憂國」。
康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族覲見的場所。康熙帝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着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 (清)等考核制度。為了防止被臣下矇蔽欺騙,愛新覺羅玄燁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還有三次東巡、一次西巡,以及數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他還親自巡視黃河河道,督察河工,並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康熙帝重視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優遇。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曆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