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1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智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人。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並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隋文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
大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兩個主要傳統之一。約西元一世紀,從古代部派中產生。根據漢譯佛經的資料顯示,最初可能流傳於中亞細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主要流行於中國內地、西藏、蒙古、日本、韓國等。對於傳統佛教而言,表示它能渡化更多的眾生。對佛陀及其教義採比較開明和創新的解釋,要求佛教徒勿汲汲尋求個人的解脫,應致力菩薩的實踐。現存的大乘宗派,主要有淨土宗、禪宗和天台宗
三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天台宗對空、假、中三種禪觀的合稱。當修行者一再思惟、觀察一切現象都是由心虛構的,進而便處在很專注的狀況,在此之時,不見佛果可求,也不見眾生可度,是為空觀。在空觀的基礎上觀察一切現象,也能見、聞、覺知、能作種種分別,但在經驗上則如幻、如化,這是假觀,將空觀和假觀對立經驗統一是中觀。隋.智顗〈觀心論〉:「非蹤非疏非五分,三諦三觀在其中。」
日蓮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佛教宗派之一。十三世紀日蓮創立,故名「日蓮宗」。此宗雖受日本天台宗的影響,但特別重視《妙法蓮華經》,尤其《妙法蓮華經》經題五字,認為只要誠心皈依本尊,口唱經題就能即身成佛,並有可能在現實顯現佛的淨土。此宗以身延山久遠寺為總本山,分派很多,在臺灣亦有少量的信徒。
圓融三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中國天台宗的重要觀念。三諦,指空諦、假諦、中諦。空諦是指現象沒有實體;假諦指現象只是幻有;中諦指現象是既非無也非有的方式存在。天台宗認為說空諦也就包含假諦和中諦;說中諦也就包含空諦和假諦。三諦互相融通。《止觀義例》卷上:「爾前雖觀圓融三諦,但是自行、觀行相似,約位仍在若俗若真。」
大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指卷數較多或最主要的經典。如在淨土三部中,《無量壽經》是大經;天台宗以《大般涅槃經》是大經。般若經中,以《摩訶般若經》為大經。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大經所說,當轉法輪;大品之言,皆紹尊位。」
慧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北朝一位高僧的法號。俗姓高,生卒年不詳。因閱讀《大智度論》中的「三智實在一心中得」,聯繫《中論》的因緣生法即是空、假、中的思想,而創立了一心三觀的禪法,奠立天台宗的基礎,所以天台宗在傳承上尊為二祖。
知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名。(西元960~1020)北宋高僧,俗姓金,字約言,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幼年出家為僧,精研律典和天台宗教義。淳化二年(西元991)受請住持四明祥符寺,廣弘天台宗教法,學徒雲集。至道元年(西元995)移居保恩院。大中祥符六年(西元1013)創設念佛施戒會,結合僧俗萬餘人同修念佛、發菩提心。從唐會昌毀佛以來,天台宗漸趨衰微,至知禮天台宗始蔚然中興。著有《十不二門指要鈔》二卷、《四明十義書》二卷等傳世,著名弟子有尚賢、本如、梵臻等。
三因佛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天台宗所說的正因、了因、緣因三種佛性。正因佛性即眾生本有的真如,了因佛性即洞見真理的智慧,緣因佛性即資助生起智慧的善行。《宗鏡錄》卷八○:「雖說三因佛性,但是一性。」
觀不可思議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止觀實踐上,天台宗所重為:在觀不思議境上,有思議及不思議的區別。思議境可說是藏、通、別三教之對境;不思議境是圓教之對境。依此觀不思議境之觀法實踐,將十乘觀法用於日常現實之中,從而體悟一念三千妙理無窮,同時也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悉發菩提心。這是天台大師強調止觀門之妙理,並具備現實利益的特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