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80.65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內婚制及外婚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社會階級方面則傾向於內婚制。(註1) 內婚制內婚制(endogamy)係指個人在其所屬的團體內選擇婚配對象,例如信仰基督教者期望未來伴侶擁有同一宗教信仰,因此傾向在基督教社會團體中選擇。而內婚制的功能主要是在維持該團體內的同質性並強化成員之間的關係,以保障其聲望、地位。如同古代貴族階級為維持血統純正,而以內婚制為其婚配選擇方式,禁止與其他團體、階級通婚。(註2) 外婚制外婚制(exogamy)係指個人被禁止在其所屬的團體內選擇
元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先婚配的妻子。如:「元配夫人」。也稱為「髮妻」。
婚姻坡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是群居的動物,受社會性影響甚大,擇偶過程中亦是如此,受社會層面給予的限制與期待(註1),因此在婚姻市場,男女因人們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不同,使得婚姻市場中經常出現男女雙方社經地位不對稱的現象,而此現象則稱為婚姻坡度從女性角度而言,此類不相等的婚配結合包含兩種情形,分別是「上嫁婚配」(hypergamy)及「下嫁婚配」(hypogamy)。目錄1 上嫁
赤繩繫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月下老人以紅繩繫男女之足,使成婚配。見唐.李復言《續幽怪錄.卷四.定婚店》。故後世用以比喻男女間的姻緣天定。明.汪錂《春蕪記》第二七齣:「赤繩繫足,朱樓合巹,不須白雪窺臣。」《警世通言.卷二.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若論到夫婦,雖說是紅線纏腰,赤繩繫足,到底是剜肉粘膚,可離可合。」也稱為「紅繩繫足」、「赤繩綰足」。
婚姻排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名配偶。然而,實際上婚姻市場仍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社會文化、政治等,可能因此破壞原本達平衡的婚配市場。(註1)當前在婚姻市場中,對女性而言因婚姻排擠現象加上婚姻坡度的問題,因此擇偶的對象通常為條件相近、同質性高的伴侶。(註2)目錄1 婚姻排擠現象1.1 中國1.2 台灣2 參考書目 婚姻排擠現象 中國中國自1980年代開始實施「一胎化」人口政策後,規範一對夫婦只能生育一胎,男女比例開始明顯偏離原本自然的狀態,因在中國人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影響下,普遍期望能產下男嬰以便未來傳宗接代,甚至為此殺害新出生的女嬰,因此出現...
以德報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別人用恩惠待我,我也同樣的用恩惠回報他。《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鏡花緣》第四三回:「日後回來,替他擇一婚配,完其終身,也算以德報德了。」
童養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對」、「無頭對」兩種。有頭對是指收養者為養媳預選丈夫,大多是與其親生兒子結婚;無頭對是指沒有預定的婚配對象,通常是收養者自己無子,收養養媳以協助家務,未來可以招婿繼承宗祧。還有一種是本身沒有兒子,希望藉由收養童養媳,為自己招好運、帶來兒子(招弟),稱為「等郎妹」。 消失多數童養媳自幼即負擔諸多家務及勞動工作,部份甚至被養家轉賣為婢妾或娼妓。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直至1951年「臺灣省養女保護運動委員會」之出現,才得以以改善其處境。至1970年代童養媳已幾近消失。(同註2) 參考書目註1. 維基百科:童養媳 h...
錮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女日後出嫁,聘金則歸主人所有。而清代臺灣社會蓄婢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主人會終身禁錮婢女,不幫她們選擇婚配對象。根據《重修鳳山縣志》記載,「臺俗,女婢多過期不遣,深可憫惻」,明確地指出臺灣社會錮婢的風氣。而被轉賣的婢女,也只能繼續在新主人家中工作到老,福建巡撫王凱泰詩中所寫「少小為奴今老大,星星霜鬢尚盤鴉」,可說是這些被禁錮婢女的寫照。為了遏止錮婢陋習,官方開始嚴禁終身禁錮婢女,而有「錮婢示禁碑」的產生。清代所立「錮婢示禁碑」現存四件,除了〈嚴禁蓄養婢女不為擇配碑記〉在宜蘭縣境內,其他三件均在臺南市,有道光20年(1840...
群婚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過去遠古時代,人類尚未發展出具一定形式的婚姻制度,家庭關係等,習慣以混雜群居的方式共同生活,在群體之內集體交互婚配,而子女則由該群體共同撫養,由此可知,群婚是人類最初類似婚姻的形式,如:台灣早期部分原住民婚配制度即是偏向群婚(註1),又或者是現在印度部分較為貧困、低種性的家庭,一家兄弟合娶一位女性做為配偶亦是群婚的寫照,以下將群婚制分為三類階段。目錄1 交輩群婚2 等輩群婚3 族外群婚4 參考書目 交輩群婚在早期沒有婚姻與家庭的制度下,人們過著共...
原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先婚配的妻子。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一:「且伊原配陳夫人,此時尚無恙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