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畫糖尪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畫糖人。一種民俗技藝。將砂糖熬成膏狀後,在鐵板上勾勒出形體和線條,成為各種形象,既可觀賞,又可食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仔細:當心、小心。如:「這件事非同小可,你要仔細考慮才行!」
幼小的。如:「仔牛」、「仔雞」。
方言指幼小的動物。如:「豬仔」、「雞仔」。
方言中的語助詞。如:「囡仔」、「歌仔戲」。
方言中多指具某種特性的人或物,或指從事某種行業的人。如:「牛仔」、「打仔」、「飛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骨骼彎曲的疾病。《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漢.高誘.注:「尪,突胸仰向疾也。」
瘦弱。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世有尪羸而壽考,亦有盛壯而暴亡。」
捏麵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捏麵人又稱「糯米尪仔」,是一種用彩色麵團做成玩偶的民俗工藝。 起源與發展捏麵人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從新疆出土的麵製人俑與小豬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看來,推測捏麵人技藝的起源相當早,在三國時代與唐宋也有類似記載。(註1)一開始臺灣並無「捏麵人」這個說法,而且也只是大家冬日搓湯圓的娛樂,搓完湯圓後,大人們通常會故意留下一些「粿碎」(臺語),利用事先買好的少許染料將粿碎染色,搓成十二生肖動物,因此又稱為「雞母狗仔」。玩膩之後將這些麵團投入熱水或烤火,即可當作點心食用,十分環保。(註2)日治末期,「雞母狗仔」已經逐漸商業、職業化,玩...
交趾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傳統的雕塑工藝,融合繪畫、雕塑、釉彩、燒陶等技術,常見於早期的廟宇、官府建築。 傳入與發展「交趾」是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解釋眾多而無確切結論,今日多認為是五嶺之南的廣東、廣西和雲南一帶。交趾陶的名稱,並未見於中國的陶瓷正史。根據學者的訪查,中國民間稱呼交趾陶為「尪仔」、「細仙尪仔」,這些名稱多學自臺灣;而「交趾陶」一稱,其實來自日本──交趾窯的陶器主要產於廣東、福建,明末清初由海上貿易輸往日本,因此獲得「交趾燒」、「交趾陶」之稱。根據《台海使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