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02.19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小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統戲曲上運用假聲的唱法。一般多為花旦、青衣演唱時所用的嗓音,在京劇、崑曲、梆子、民歌中均有此種唱法。
急三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曲牌名。屬南曲仙呂入雙調。在崑曲中多與風入松交替使用,在平劇裡成為伴奏樂曲,如飲酒、寒暄、看信等交代事件的場合使用。通常由嗩吶吹奏,以鑼鼓配合,演員只作手勢,為一種精簡舞臺語言的方法。
蒲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山西蒲州的劇種,清代稱山西梆子或山陝梆子。音樂以七聲徵調為格式,唱腔以梆子腔為主體,間雜小曲、崑曲
甌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浙江溫州一帶的劇種。因浙南、溫州一帶古稱東甌,故稱為「甌劇」。清初開始形成,演唱崑曲、高腔、亂彈,而以亂彈腔為主。伴奏樂器有笛子、二胡、三弦、大鑼、大鼓等。
魏良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522~1572),明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精音律,喉能轉音,自製水磨腔,其音高於宋之燕樂,遂變弋陽、海鹽故調為崑腔,邑人梁辰魚作《浣紗記》付之,是為崑曲之始。
程長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11~1884)名椿,字玉山,清安徽潛山人。為皮黃伶人,嘉慶道光年間表演於京師,名動天下;咸豐同治以來,伶界奉為圭臬,皮黃代崑曲為舊劇正宗,自長庚始。
葉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36~1795)字廣明,一字廣平,號懷庭,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清代戲曲音樂家。畢生研究南北曲唱法,對崑曲唱腔的整理和創作貢獻很大。曾整理修訂納書楹曲譜,並將王實甫所作的《西廂記》編列唱腔,付之管弦。
廣州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廣州為中心,流行於廣東大部分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劇種。以西皮和二黃為其基本曲調,與國劇和漢劇非常接近,但聲腔變化仍大,每每在唱詞中增加粵語,吸收廣東小曲,一面減少崑曲大牌子,並把胡琴調門降低,以利粵語發音。也稱為「粵劇」。
上口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中照舊讀而不念北平音的字。如平劇、崑曲中,將北平話的「生」(ㄕㄥ)讀為(ㄕㄣ)、「燈」(ㄉㄥ)讀為(ㄉㄣ)。
水磨腔曲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腔調很細膩的崑曲。《石點頭.卷四.瞿鳳奴情愆死蓋》:「雖不會吟詩作賦,卻也有些小聰明,學唱兩套水磨腔曲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