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13.2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私廢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從私情而不顧公理。宋.蘇頌〈論省曹寺監法令繁密乞改從簡便〉:「若官司措置失當,及私廢公,致有赴訴,並委臺察紏案。」
國忘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保全國家而不顧一己家庭的安危。唐.李翰〈蘇州嘉興屯田紀績頌.序〉:「至若義感於內、誠動於中,國忘家,恤人猶己。」宋.陸游〈賀莆陽陳右相啟〉:「方孤論折群邪之銳,蓋一身為眾正之宗,國忘家,惟天知我。」
國忘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盡忠於國家,而不顧一己的得失或生死。唐.白居易〈贈裴垍官制〉:「故太子賓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為理,事君盡禮,國忘身。」也作「國忘己」。
公滅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國家或民眾的利益而捨棄個人的利益。唐.白居易〈與薛苹詔〉:「卿勤王之節,公滅私;事主之誠,移忠資孝。」也作「公忘己」。
顏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切事情秉公處理,不講私情。形容處事大公無私。《通俗編.政治引元史.相威傳》:「世祖諭曰:『朕知卿不顏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攻占他人的土地。《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當此之時,諸將之地者,不可勝數。」《新唐書.卷八十九.屈突通傳》:「賊未之覺,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維護正義而犧牲生命。《舊唐書.卷五十九.屈突通傳》:「義之夫,一至於此!」《魏書.卷九.肅宗紀》:「其有直言正諫之士、敢決義之夫,二十五日悉集華林東門,人別引見,共論得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心致力於政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江左篇製,溺乎玄風,嗤笑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
公忘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了國家或公眾的利益,而捨棄個人的私益。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四.記文》:「非特救當世正人端士之網羅,直欲戒後世亂臣賊子之迷罔,公忘己,為國惜賢。」也作「公滅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密通達。《墨子.公孟》:「身體強良,思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