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5.989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具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備。唐.慧能《六祖壇經.般若品》:「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
葉落歸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樹葉凋落,仍落回根處。比喻事物最後終須返回本源。《景德傳燈錄.卷五.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卻迴。』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紅樓夢》第一○○回:「兩家都是做官的,也是拿不定。或者那邊還調進來,即不然終有個葉落歸根。」也作「葉落糞本」。
禪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中國佛教宗派。特重禪觀,不重教理,自稱教外別傳。以菩提達摩為初祖,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後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強調漸修,南宗主頓悟。弘忍圓寂後,北宗神秀大闡宗風於長安、洛陽。中唐以後,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並形成曹洞、雲門、法眼、溈仰、臨濟五家。但宋朝以後則僅存曹洞、臨濟二脈。也稱為「佛心宗」。
風動旛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祖慧能在法性寺時,風吹旛動。一僧說是風動,一僧說是旛動,兩人爭論不休,慧能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意謂外境的變化,是自心投射的結果。見《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後比喻限於外在現象不同意見的爭辯。如:「這種各執己見的辯論,正像風動旛動的爭辯一樣,誰也沒把握住問題真正的重點。」
隨寓而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隨遇而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隨遇而安」原作「隨寓而安」。在六祖慧能的時代,禪宗傳道重在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但因宋代記載諸祖法語的燈錄大量刊行,參究公案的風氣愈來愈盛,禪風由此轉變,不立文字的參禪法變成不離文字,也就是所謂的「文字禪」。惠洪為北宋「文字禪」的主導者,他反對把禪與語言文字割裂開來,主張「借言以顯無言」,即通過語言文字和研究禪宗經典而習禪、教禪。《石門文字禪》輯錄的便是他的詩、偈、書、序等,其中〈舫齋記〉所記為李德孚之事。李德孚是位很有才華的人,於金陵(即今南京市及江寧縣地)任官職時,在官舍東邊建造了數間相連書房,由兩側看來彷彿是在船中,故名曰「舫齋」。有個客人參觀...
泥牛下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泥牛入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祖堂集》共二十卷,為南唐時釋靜、釋筠二位禪師所編,是重要的禪宗史料。內容輯錄過去七佛、初祖大迦葉至三十三祖慧能,及青原下八世雪峰義存之孫徒、南嶽下七世臨濟義玄之孫徒,共二百五十餘人。本集早於《景德傳燈錄》,為現存最早的綜合禪宗史傳,亦為後世諸燈史之所據。本集以史實立傳,編錄諸位禪師的機緣法語,是古代佛門公案之集成,並收錄偈、頌、歌、行等禪文學,以及朝鮮禪宗的史料。北宋以來,本書亡佚,現存為西元1912年於韓國伽耶山海印寺發現之版本。在《祖堂集》卷六記載了一段小故事,洞山良价禪問漳州龍山和尚:「和尚你是領悟了什麼道理,所以能住在這座山裡面?」龍山和尚...
不染一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發評語。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
國立臺中家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校特色,提昇學校及學生的競爭力。鼓勵多元學習,培養國際視野 鼓勵學生開拓學習領域,多元學習發展多元智慧能力,並加強培養英、外語能力,認識世界、關懷世界,拓展國際視野。 校徽基礎造型:三角形結合。意義:向上發展,向下紮根(圓為「中」字造型,乃發展起點,強調其地緣屬性。)創作理念:採華人宇宙觀之「天圓地方」。配色:注重比重性。以藍為主,乃向下紮根之意。以紅為主,乃向上發展之意。 教學單位商業經營科會計事務科資訊處理科幼兒保育科流行服飾科應用外語科國際貿易科綜合職能科 簡史本校創設於民國24年4月,初名「台中家政女學校」。民國...
南北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唐代時,佛教禪宗自五祖圓寂後,分為南北二宗。南宗係六祖慧能所創,北宗係神秀所創。
一塵不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為讚賞,說以後修道之人若能遵守這四句話,便能修成正果,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發評語。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