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8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夔州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愕心情。 回環往復,前後對比詩歌多次回環往復,以昔日與今日之景況作對比,加深詩人對長安的懷念及對現今淒清孤寂的感嘆。這在第五、七及八首表現得尤為明顯:第五首先寫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及早朝的壯嚴,最後轉寫滄江病臥,歲晚深秋;第七首寫昆明池的美景,顯出故國昔日的強大國力,結尾卻寫自己無力歸去,表達出一種孤獨與無奈之感;第八首寫昔日郊遊的豪情,可惜返回現實,只能「白頭吟望苦低垂」。 融情入景詩人在詩中不僅寫蕭瑟的秋景秋聲,而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這些景物之中。如第一首「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不僅寫出了江上關塞的風高浪急...
變徵之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而悲壯的聲音。《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彈了一會,忽作變徵之音,淒清宛轉。」清.宣鼎《夜雨秋燈錄三集.卷四.虎阜名姝與榕城生逸事》:「彈未半,忽為變徵之音,淒淒切切,如泣如訴。」
戴望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淒清,又惆悵。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淒婉迷茫。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牆,走盡這雨巷。在雨的哀曲裡,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評價杜衡說戴詩很少架空的感情,鋪張而不虛偽,華美而有法度,的確走的是詩歌...
夔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愕心情。 回環往復,前後對比詩歌多次回環往復,以昔日與今日之景況作對比,加深詩人對長安的懷念及對現今淒清孤寂的感嘆。這在第五、七及八首表現得尤為明顯:第五首先寫長安宮殿的巍峨壯麗及早朝的壯嚴,最後轉寫滄江病臥,歲晚深秋;第七首寫昆明池的美景,顯出故國昔日的強大國力,結尾卻寫自己無力歸去,表達出一種孤獨與無奈之感;第八首寫昔日郊遊的豪情,可惜返回現實,只能「白頭吟望苦低垂」。 融情入景詩人在詩中不僅寫蕭瑟的秋景秋聲,而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這些景物之中。如第一首「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不僅寫出了江上關塞的風高浪急...
動人心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人感動或震驚。《儒林外史》第二四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時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細吹細唱的船來,淒清委婉,動人心魄。」
變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音調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徵、變羽七音。變徵是高而悲壯的調子。見《續漢書志.第一.律曆志上》。《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彈了一會,忽作變徵之音,淒清宛轉。」
秋色平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平分秋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平分秋色」是指中秋時分。中秋為農曆八月十五日,因居秋季三個月之中,恰為秋天平分之處。故此語見於宋代詩詞,總與明月相襯托,如宋.李朴〈中秋〉詩:「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這是詠中秋時常見的用語。也因為是秋色平分,所以引申有分不出高下的意思。有人以為此語遠出於戰國楚.宋玉〈九辯〉「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之句,意思是:上天把一年平均分為為春、夏、秋、冬四季,我獨自為寒冷淒清的秋季感到傷悲。句中「平分四時」的意思與「平分秋色」不同,備此參考。
張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邦彥、姜夔一派傳統,音律和諧,婉轉流暢。早年詞作主要寫他富貴悠閒生活;宋亡後多寫身世之感、家國之恨,淒清哀痛,意趣高遠。晚年作有論詞專著《詞源》。詞集《山中白雲詞》存詞302首,其代表作為:八聲甘州。 參考資料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s23.htmlhttp://www.chiculture.net/0412/html/b01/0412b17.html#維基百科
清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形容氣候寒冷淒清。三國.魏.文帝〈燕歌行〉:「悲風清厲秋氣寒,羅帷徐動經秦軒。」
朣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月色將明的樣子。晉.潘岳〈秋興賦〉:「月朣朧以含光兮,露淒清以凝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