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762.00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鉅鹿之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朝末年,起義群雄擊潰秦軍主力的決定性戰役。秦二世三年(西元前207),秦將章邯率兵攻趙,以重兵圍鉅鹿(今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西南)。楚懷王派宋義、項羽救趙。宋停兵不進,項殺宋取得軍權,渡漳水後,只帶三天乾糧,以示必死之決心。經九次決戰,終大敗秦軍。戰後,項羽因英勇破敵,成為諸侯聯軍的統帥。
末路窮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進窺於邯鄲,越水長沙,還舟青陽。雖使梁并淮陽之兵,下淮東,越廣陵,以遏越人之糧,漢亦折西河而下,北守漳水,以輔大國,故亦益進,越亦益深。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注解〕 (1) 曲臺:秦朝宮殿名稱。 (2) 懸衡:昭示法度。 (3) 胡越:胡與越。泛指古代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4) 晚節末路:朝代的末期。此指秦朝末年。 (5) 張耳:?∼西元前202,戰國大梁人。秦末,陳勝起兵,以張耳、陳餘為校尉。本隨關羽入關,後因與陳餘有嫌隙,餘率兵襲耳,耳敗走歸劉邦。於劉營,隨韓信破趙,斬陳餘於泜水上。卒謚景。 (6) 陳勝:西元前?∼前208,字涉,秦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人。秦二世時,與...
沈舟破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破釜沉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記載秦朝末年,群雄起義反秦,秦將章邯率兵攻趙,以重兵圍攻鉅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救趙,但宋義卻停兵不進。項羽殺了宋義取得軍權後,派遣二萬兵將渡過漳水,救援鉅鹿。之後,趙將陳餘又請求項羽派更多兵力支援,項羽於是帶領全部的軍隊渡河,然後將渡河的船弄沉,打破煮飯的鍋子,燒掉駐紮的營地,並只帶三天乾糧,以示必死之決心,不做撤退的打算。經過九次大戰,終於打敗秦軍。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渡河之後,即將渡船弄沉,把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後來「破釜沉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做事果決,義無反顧...
沮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源出於湖北省房縣西南荊山的河川。東南流至當陽與漳水匯合,南流至江陵縣注入長江。
荊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縣名。位於湖北省境中部,介於漳水、漢水之間,荊山山脈東南。
斥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法耕種的鹹鹼地。《呂氏春秋.先識覽.樂成》:「鄴有聖令,時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之稻粱。」《抱朴子.外篇.嘉遯》:「讓膏壤於陸海,爰躬耕乎斥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排水道。《文選.左思.魏都賦》:「墱流十二,同源異口。畜為屯雲,泄為行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濁漳水注》:「魏武王又堨漳水迴流東注,號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
泛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水泛濫,四處漫溢。《北史.卷五四.高隆之傳》:「以漳水近帝城,起長堤以防泛溢。」《三國演義》第一回:「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
洺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遼縣太行山,東南流經河南武安縣,再東流至河北省大名縣,會衛水入運河。也稱為「漳水」。
西門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戰國時魏人,生卒年不詳。性急,常佩韋以自緩。文侯時為鄴令,改革當地河伯娶婦的惡習,發民鑿十二渠,引漳水灌田,民賴其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