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4.15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骨鯁之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犯顏諫諍,敢進忠言的臣子。唐.韓愈〈爭臣論〉:「使四方後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
部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軍隊或團體裡被統率的人。《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毛徐何刑鮑司馬傳.司馬芝》:「自黃初以來,聽諸典農治生,各為部下之計,誠非國家大體所宜也。」《三國演義》第四六回:「今日公瑾怒責公覆,我等皆是他部下,不敢犯顏苦諫。」
赴死如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畏死亡,衝鋒陷陣,可以立為大司馬;賓胥無決斷獄訟十分公正,不會濫殺無辜,可以立為大司理;東郭牙能夠犯顏直諫,不怕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桓公做到。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後,十分贊同,便按管仲的意思,授予五人官職,讓他們聽命於管仲,為齊國效力。其中描述王子城父時,原文就用了「視死如歸」,後來「視死如歸」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諫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言規諫論議。如:「若君上有過,忠直之臣必犯顏諫議。」
朋比作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朋比為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李絳(西元764∼830),字深之,唐朝贊皇人。其一生時值中唐時期,國勢漸衰,外部藩鎮勢力越來越大,而朝中的朋黨之爭也愈演愈烈。李絳一向行正道,勇於犯顏直諫,深得唐憲宗的欣賞,每每徵詢其意見,協調事務。典源此處是摘自《新唐書.卷一五二.李絳列傳》,提到當時朝中朋黨之爭激烈,唐憲宗深以為慮,因而詢問李絳,李絳說:「自古以來君主最忌諱的就是結黨營私的小人,他們是以利益為趨向,完全不顧忠義道德。而正直的君子,則盡忠職守,不圖其他的利益,所以常常被奸人所陷害。如同漢朝的名節正直之士,彼此同心而愛國,但是卻被那些宦官小人所憎恨,所以就製造了黨錮之禍,想要消滅這...
朋比作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朋比為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李絳(西元764∼830),字深之,唐朝贊皇人。其一生時值中唐時期,國勢漸衰,外部藩鎮勢力越來越大,而朝中的朋黨之爭也愈演愈烈。李絳一向行正道,勇於犯顏直諫,深得唐憲宗的欣賞,每每徵詢其意見,協調事務。典源此處是摘自《新唐書.卷一五二.李絳列傳》,提到當時朝中朋黨之爭激烈,唐憲宗深以為慮,因而詢問李絳,李絳說:「自古以來君主最忌諱的就是結黨營私的小人,他們是以利益為趨向,完全不顧忠義道德。而正直的君子,則盡忠職守,不圖其他的利益,所以常常被奸人所陷害。如同漢朝的名節正直之士,彼此同心而愛國,但是卻被那些宦官小人所憎恨,所以就製造了黨錮之禍,想要消滅這...
痛減思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痛定思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愈,字退之,唐河陽人。他自幼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長大。後來哥哥死於貶謫之地,靠著嫂嫂教養成人。艱苦的環境並沒有限制韓愈的志氣,他努力讀書,終於如願在朝廷為官。但個性耿直的韓愈,屢次犯顏直諫,因而被一再貶黜。在韓愈給他弟子李翱的〈與李翱書〉中提及:他在京八九年,沒有收入,都靠求人度日,過得非常辛苦。在心靈上也留下不小的創傷。事過之後,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更是令人傷心得不知如何自處。可見他是如何地志不得伸。後來「痛定思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吸取慘痛教訓,警惕未來。
逆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出的話讓人不愛聽。《舊唐書.卷七八.于志寧傳》:「但悅意取容,臧孫方之疾疹;犯顏逆耳,春秋比之藥石。」
視死若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畏死亡,衝鋒陷陣,可以立為大司馬;賓胥無決斷獄訟十分公正,不會濫殺無辜,可以立為大司理;東郭牙能夠犯顏直諫,不怕得罪君王,可以立為大諫之官。論到管仲自己時,他認為上述五人,每個人個別的才能都比自己強,但若桓公想要稱霸諸侯,只有自己可以輔助桓公做到。桓公聽了管仲的話後,十分贊同,便按管仲的意思,授予五人官職,讓他們聽命於管仲,為齊國效力。其中描述王子城父時,原文就用了「視死如歸」,後來「視死如歸」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為了理想而不怕犧性生命,無所畏懼。
廷爭面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臣子在朝廷上犯顏直諫,據理力爭。《晉書.卷五五.潘岳傳》:「雖廷爭面折,猶將祈請而求焉。」也作「面折廷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