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4.73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席不暇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唐.韓愈〈爭臣論〉:「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故禹過家門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捨生取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苟且偷生。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厭惡的,但是有些事卻更叫人厭惡,為了這些事,我們也應挺身除惡。儒家獨善其身的目的在於兼善天下,修己的目的在於安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把群眾利益擺在個人之上的一套修身哲學,所以孟子要人「捨生取義」的道理就不難了解了。成語中「義」字的內涵,可以擴大為仁義道德、美善真理、理想抱負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治理。《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齊懷王劉閎傳》:「保國乂民,可不敬與!」唐.韓愈〈爭臣論〉:「閔其時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
束手無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拱手無措」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面對問題時,毫無解決的辦法。出現「束手無策」的書證如宋.王柏〈書先君遺獨善汪公帖後〉:「今正恨襄樊失守,人物眇然,蓋於安平無事時,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
兼善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己身行善,進而使天下人也能行善。語出《孟子.盡心上》。[例]獨善其身而後兼善天下。
保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望他人保護身體,注重健康。《晉書.卷五五.列傳.夏侯湛》:「方將保重嗇神,獨善其身,玄白沖虛,仡爾養真。」《紅樓夢》第六四回:「寶玉道:『姐姐雖如此說,姐姐還要保重身體,少操些心纔是。』」
食玉炊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食物比玉還珍貴,柴薪價錢比桂樹更高。形容物價昂貴,生活艱難。《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陳書.卷六.後主本紀》:「豈以食玉炊桂,無因自達?將懷寶迷邦,咸思獨善?」
舍生取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苟且偷生。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厭惡的,但是有些事卻更叫人厭惡,為了這些事,我們也應挺身除惡。儒家獨善其身的目的在於兼善天下,修己的目的在於安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把群眾利益擺在個人之上的一套修身哲學,所以孟子要人「捨生取義」的道理就不難了解了。成語中「義」字的內涵,可以擴大為仁義道德、美善真理、理想抱負等。
懷寶迷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懷有才德卻聽任國家陷於混亂狀態。語本《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比喻隱匿才德,不願出仕。《梁書.卷三八.賀琛傳》:「卿既言之,應有深見,宜陳祕術,不可懷寶迷邦。」《陳書.卷六.後主本紀》:「豈以食玉炊桂,無因自達?將懷寶迷邦,咸思獨善?」也作「懷道迷邦」。
釋生取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苟且偷生。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厭惡的,但是有些事卻更叫人厭惡,為了這些事,我們也應挺身除惡。儒家獨善其身的目的在於兼善天下,修己的目的在於安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把群眾利益擺在個人之上的一套修身哲學,所以孟子要人「捨生取義」的道理就不難了解了。成語中「義」字的內涵,可以擴大為仁義道德、美善真理、理想抱負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