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2.94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獨尊儒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背景2 內容與影響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背景回顧秦朝的統治,主要依據法家學說,賦役繁重,嚴刑峻罰,人民痛苦,十五年而亡國。漢初承大亂之後,滿目瘡痍,生產亟待恢復,人民亦須休息,主張清靜無為,垂拱而治的黃老學說自然最為流行。幾十年之後,武帝即位之時,糧倉裡的粟米多到放不下而腐敗,府庫裡的銅錢也多到難以計數,人民生活豐足,一片繁榮景象。加上封建勢力不復存在,朝廷完全控有天下,已經到了可以有所作為的時刻。法家的刑罰與黃老的無為顯然不再適合時代需求,不可能為軍臣所重,儒生高舉聖王治世的理想,強調禮樂教化的功效,對於年少...
堙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埋沒。《史記.卷六一.伯夷傳》:「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宋.蘇軾〈答呂梁仲屯田〉詩:「宣房未築淮泗滿,故道堙滅瘡痍存。」
傾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傾斜欲倒。如:「火災現場,斷垣傾危,滿目瘡痍。」《晉書.卷二八.五行志中》:「吳孫權太元二年正月,封前太子和為南陽王,遣之長沙,有鵲巢其帆檣。和故宮僚聞之,皆憂慘,以為檣末傾危,非久安之象。」唐.錢起〈巨魚縱大壑〉詩:「傾危嗟幕燕,隱晦誚泥龜。」
失所流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流離失所」。見「流離失所」條。01.清.湯斌〈飢民望賑其迫先動帑賑饑疏〉:「起瘡痍於衽席,不致失所流離矣。」
必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倘若、如果。《文選.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如累卵,難於上天。」唐.杜甫〈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蟊賊。」也作「若必」。
創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創傷、傷痕。《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程普》:「從孫堅征伐,討黃巾於宛、鄧,破董卓於陽人,攻城野戰,身被創夷。」宋.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詩二首之二:「人間斤斧日創夷,誰見龍蛇百尺姿。」也作「瘡痍」。
2.比喻災害或戰亂後民生凋敝的情形。《新唐書.卷一一○.諸夷蕃將列傳.馮盎》:「天下初定,創夷未復,大兵之餘,疫癘方作。」《三國演義》第二二回:「其餘兗、豫之民,及呂布、張楊之餘眾,覆亡迫脅,權時苟從;各被創夷,人為讎敵。」也作「瘡痍」。
憂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憂愁。唐.杜甫〈北征〉詩:「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及看公面上氣色有滯,當有憂虞,故意假說乏錢還店,以試公心。」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