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教師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師社會化是指個人在教師專業團體中,學習並獲得專門的知識與技能,熟悉專業規範、倫理和價值,表現適當的專業行為,並發揮專業精神,即是由普通人變成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
  教師的社會化正如個人社會化一般,受到個人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個人與社會交互作用的影響,是終生的歷程。許多學者認為早年的生活經驗,包括一般生活經驗所形成的獨特人格、價值觀念,以及求學經驗中對任教老師的看法,都是影響教師社會化的來源。另外,教師所處的一切生活環境、文化制度,如學校組織、社會結構、教師地位、職業聲望等,對教師社會化均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教師社會化的歷程大致可分為:進入師資培育機構之前、師資養成階段以及正式任...
人格的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人的人格特徵是社會制約作用(social conditioning)的產物。人格的社會化係指個人受社會交互作用關係及社會文化影響,形成個人人格特徵及獨特自我的過程。
  個人在各類社會團體中的交互作用經驗,影響個人人格特徵的形成。個人一生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與團體中其他成員、團體本身及團體情境等產生交互作用的關係,因而獲得各類團體中的交互作用經驗。這種經驗正是形成個人人格特徵的要素。
  整個社會的文化傳統與文化事實,也影響個人人格特徵的形成。社會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建立很多核心文化及其他文化規範,要求個人接受或遵從。個人對這類文化傳統,常須接受,並漸漸內化成為其人格...
社會化與教育的關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化是指個人在家庭、同儕團體及其他社會團體中,接受文化規範及社會價值,內化至個人心靈,形成人格特徵與行為模式的過程。教育指的是個人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中,接受計畫性的指導,學習生涯及工作知能,建立正確價值觀念,發展健全身心特質的過程。就比較而言,社會化的過程大於教育的過程;但從功能觀點而言,教育過程所能發揮的功能,則非一般社會化過程所能發揮的。
  在學校制度建立以前,社會化與教育之間沒有明顯區別,教育過程即相當於社會化過程。學校設置初期,社會化與教育過程開始出現區別,但仍有混淆之處。學校制度建立之後,社會化與教育過程乃有顯著差別。在現代社會中,教育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化的工具,學...
職業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業社會化是指在認知方面接受就業知識、技術及能力,在價值方面內化職業規範的過程;在成人社會化過程中,職業社會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職業社會化過程中,就業知能的學習與職業規範的內化同等重要。工作知能的學習,協助個人順利就業;職業規範的接受,則協助個人扮演適當工作角色。
  職業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包括教育制度、在職訓練、及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的影響。個人在工作知能的學習及職業規範的內化兩方面,都經由上述各途徑完成社會化
  職業社會化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個人對職業的選擇,第二階段是社會制度對個人的選擇,第三階段則是個人在工作環境中的奉獻...
社會化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化模式」是道德教育實施的模式之一,由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威爾遜(John Wilson)經調查研究於一九八一年提出。此模式之名乃借用社會學的專門術語而來,也是頗為普遍化的一種用語。應用於道德教育,主要強調要使學生能適應「社會」的環境與生活,也就是遵守社會的習俗、法律、規章、制度等,以便成為一個「社會人」。一個人若能接受社會化,其思想、觀念、價值觀、人生觀都與其社會的大多數相一致,則此社會就易於和諧,而使社會的紛爭和爭奪減少,是安和樂利的社會。借用社會的規範來教導學生成為社會的人,進而成為道德人。
青年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人接受社會規範,形成獨特自我的過程,在青年時期成為一個轉捩階段;此一轉捩階段的社會化,稱為青年社會化。青年社會化發展良好,對其自我同體或自我認同(ego identity)了解清楚;反之社會化發展不佳,對自我不了解,就容易產生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的情況,不知自己適合讀什麼科系或從事何種職業。
  青年社會化的第一項特徵,是表面反抗社會權威,實則邁向社會成熟。青年時期表面反抗父母權威,並忠於同儕及其他社會人物,實際上卻仍接受父母的影響,接受家庭的恩情。在整個青年時期,父母及子女仍可維持親密的關係,父母及親子關係仍為個人社會價值與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青年人表面上...
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社會化是指社會化的個人在生涯發展或人際互動歷程之中,因為新的角色、情境或經驗而對自我的價值、態度與行為產生調整,重新學習或改變,以獲得適應,表現新的角色與行為的作用或歷程。
  譬如戰爭期間被迫接受「洗腦」(brainwashing)的士兵,整個洗腦過程對個人而言即是一種再社會化的過程。又譬如留學生往往是某一地區或文化體系中學習良好、表現卓越的個體,但是在留學國卻必須重新學習並獲得嶄新的語言、觀念及生活經驗、知識技能等。在留學國的學習經驗可說是一種再社會化的過程。其他如剛剛接受入伍訓練的士兵,剛剛入監服刑的犯人,剛剛進入教會學校就讀的學生等,都要歷經再社會化的訓練過程,學習獲得...
社會化連續發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化連續發展」說明人類的社會發展呈現一系列階段性的發展歷程,而其歷程又形成一連續性的系統;其理論基礎為發展理論。社會化連續發展相信人類的社會發展根據人類各個不同的成長和成熟階段、表現行為,或產生不同的反應;同時所有人類社會行為的發展是一個有順序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幾分類似行動技術的獲得。如果人類行為是依順序發展的,那麼從人類發展歷程中的某一時期,就可以獲得普遍化的行為概念。根據這種發展順序的知識、特殊干涉,並且根據發展模式,可以判斷行為最適合於某一時期、條件和發展階段。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渥夫岡(Charles H. Wolfgang)和喬治亞大學教授葛立克曼(Car...
成人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人社會化指個人發展至成年時期,透過知識的學習、價值觀念的培養、社會態度的養成、社會期望的接受、新人群關係的建立等過程,更成熟地扮演社會角色。成人社會化的特徵與兒童社會化、青年社會化的特徵,甚不相同;在社會化研究領域甚受重視。成人社會化的階段,又牽涉職業社會化及婚姻社會化兩領域,是以前社會化階段所欠缺者,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在成人以前的發展階段,個人接受各類社會期望的影響,對於個人生活、社會制度、環境變化等,建立了很多一般性的文化價值觀念。個人常將這種一般性的文化價值觀念,應用到各種社會生活中,不加區分。到成人社會化階段,一般性的價值觀念,無法滿足成人社會的全面需要,個人...
運動社會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九六○年代末與一九七○年代初,運動社會化的研究與運動社會學的發展緊緊相繫,這類研究在一九八○年代雖然未繼續擴延,但卻有豐富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基本上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一個人如可變成願意參與運動,即進入運動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 into sport);第二類是參與運動的後果是什麼,即經由運動進行社會化(socialization through sport)。
  就第一類研究而言,研究者係採取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理論的架構,來探討一個人如何獲得必要的知識、技巧與價值,而成為一個運動參與者。主要的獨立變項有三:社會化的主要動因(即最有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