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0.20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驚小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驚怪。」《續漢書志.第三.五行志一》:「有一狗突出,走入司徒府門,或見之者,莫不驚怪。」都是形容驚奇訝異樣子。一般使用「驚怪」時,其對象通常確實都是較為奇特的異象,後來構詞轉化,成為「大驚小怪」一語時,強化了驚怪的程度,但反而習慣用於一些不足為奇的小事,以突顯出反應的過度。如宋代朱熹在〈答林擇之書〉中說道:「要須把此事來做一平常事看,朴實頭做將去,久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樣也。」意思是:對於操存涵養這門學問,應該把它看成一件平常事,在日常中踏實地去做,久而久之便會有成效,不需要過分聲張,當成大事般憂心嚴肅地去討論與教導,如此反而無助於事。朱子話中的「大驚小怪」,就是指對方反應過度...
肚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修養氣度。如:「他是個肚量極佳的人,從不與人一般見識。」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烹雞方味美,炊黍恰嘗新。我做了個急喉嚨陳仲子,你便是大肚量孟嘗君。」也作「度量」。
2.食量。《西遊記》第九五回:「那國王那裡肯放,大設佳宴,一連吃了五六日,著實好了獃子,盡力放開肚量受用。」《續小五義》第二九回:「那人問道:『我這裡有點剩飯給你,要不要?』趙虎說:『剩飯還是一點不要,我的肚量大。』」
驚世駭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的言行舉止與眾不同,使人感到震驚訝異。[例]他這種驚世駭俗的作法,在這保守的城鎮中引起軒然大波。
平心靜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心靜氣」原作「平心氣」。心,指心情。氣,可指脾氣,也可借指態度。心情能保持平和,脾氣自然就會控制得當,態度也會冷靜。據《韓詩外傳》卷二載,孔子的高徒宓子賤接受魯國國君的任命,到單父這個地方擔任縣令。在任期間,他很少外出,而且常常悠閒地彈琴自娛,但是卻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前任縣令巫馬期見了十分訝異,因為他在任時,為了治理政事,可說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日以繼夜的工作。巫馬期向宓子賤請教,子賤回答說:「那是因為我能任用人才,你卻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廣任人才,許多人一起分擔工作,自然輕鬆悠閒得多;憑一己之力,工作全集中在一人身上,當然就會很辛苦啊!」後人評論宓子賤的作法,說他是讓自己的身體閒散,但是注...
驚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駭怪、驚詫、驚異、驚訝、詫異、訝異
有名無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國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顯赫,但是他卻憂慮自己貧困。聽了韓宣子的話之後,叔向卻向他道賀。韓宣子覺得很訝異,便問道︰「我有公卿之名,卻沒有公卿之財,想跟各位公卿贈送財物都沒有辦法,你為何要恭賀我呢?」表示韓宣子雖然身為公卿,但是卻無公卿的財富。在《管子.明法解》也有類似的用法,說明一個英明的君主,能善用人才,百官各司其職,讓國家長治久安。但是一個昏庸的君主,雖然有很多的臣子,但都不能各司其職,因此國家無法得到治理。像這樣的君主,可說是「有人主之名而無其實」,亦是「有名無實」的意思。後來「有名無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虛有其名而無實際內容。
倒屐相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倒屣相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倒屣相迎」原作「倒屣迎之」。東漢獻帝時,左中郎將蔡邕博學多聞,很受朝廷器重,家裡經常高朋滿座。有一天,蔡邕的僕人通報王粲來訪。蔡邕迫不及待地出迎,竟然把鞋子穿倒了。當時眾賓客皆訝異是什麼人物會讓蔡邕如此匆忙?原來竟是個年幼瘦弱的王粲,滿屋子的人都覺得驚異。蔡邕說:「這位是王府公子,天賦異秉,我自嘆不如,我家收藏的書籍文章,當全部由他來傳承。」後來「倒屣相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熱情迎接賓客。
奇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驚奇訝異。《紅樓夢》第五○回:「寶玉見寶琴年紀最小,才又敏捷,深為奇異。」
驚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驚奇訝異。《北史.卷六.齊高祖神武帝本紀》:「唯見赤蛇蟠床上,乃益驚異。」《初刻拍案驚奇》卷五:「越客一發驚異道:『依此說話,被虎害的,正是我定訂的娘子了。』」也作「驚怪」、「驚奇」。
驚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驚奇訝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于得水驚詫問道:『你是何處神鬼!輒來作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