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4.92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足縛於直立的木棍上行走的遊戲,舊稱為踏。也作「高趫」。
辮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稱死亡為辮子。根據傳說,在留辮子的時代,人在活著的時候辮子是下垂的,而死後入殮則要編結起來,置於頭部上方,所以辮子就成了死亡的代稱。《官場現形記》第二三回:「誰知他的藥吃錯了,第二天他就了辮子了。」也稱為「翹辮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表演者將雙腳分别綁在木棍上的表演。參見「踏高蹻」條。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舞隊》:「鼓板、踏、撲旗。」也作「踏高」、「踏高蹻」、「踩高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lidris himantopus
體長18~23公分。腳長,綠色,喙厚長而微下垂。成鳥繁殖羽頭頂具褐色條紋,眉白色;上背、肩羽和三級飛羽暗褐色,邊緣白色和紅褐色;頸部至胸部、脅部、腹部和尾下覆羽具明顯的褐色條紋。非繁殖羽身體背面灰褐色,下半部白色,下頸部至胸部具灰色條紋。幼鳥身體背面暗褐色,喉部至胸部暗黃色,具條紋,腹部白色。
分布於美洲,夏季於北美洲接近北極圈的沿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墨西哥灣北岸、西南部的太平洋沿岸及南美洲中部度冬。
棲息於內陸水域和開闊的海邊,在泥灘地上用喙刺探和敲擊覓食。翼大,飛行強而有力;常單獨和其他小型涉禽混群,但常大群遷徙。飛行時會發出輕柔的“kirrr”或“grrrt”的顫音,或較清楚的“whu”聲;鳴唱則是連續而複雜喉音,類似哀鳴。每年6~8月於開闊的乾燥凍原上繁殖,雄鳥具繁殖領域,會作特別長的鳴唱和飛行展示;雌雄鳥共同孵卵,會在幼雛離巢前離開。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查卡巴;高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俗舞者名。非洲塞內加爾、甘比亞、幾內亞及象牙海岸的「蓳哥伯林」(Gue Gblin)等地民俗舞蹈中的角色。此舞者因踩著高,形體高挑,代表是神聖森林中的諸神。「查卡巴」是現實世界與祖先的靈異世界之間的溝通者,且能代民祈福,也要調解民間的日常糾紛。此舞者高度因地區不同而有分別,一般而言,自五英呎至十英呎之間,舞者戴著兩側帶繸的頭飾,身著非洲印花彩衣,衣長蓋住高的頂端,高的肢幹亦以同類型布料裹住。有一些「查卡巴」會穿著拉菲亞棕櫚樹纖維(raffia)做成的裙子,手上攜著一支拂塵;另有單的高舞者,舞蹈中其突如其來的單跳躍動作令人驚歎。「查卡巴」除了能跳舞,有些舞者能作跳繩表演。
《African Da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法國朗格(Langues)區由獵人以行進隊伍踩在高(chanques)上表演,在節慶時,隊伍進入村莊,舞者會站立於住家較高的窗口向屋主討賞。此詞傳入英格蘭為「足、腿」(shanks),在約克夏(Yorkshire)稱「徒步旅行」為「going by shanks pony」。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板放大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符號變換放大器】(sign-reversing amplifier)。
濱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羽色有季節差異。繁殖羽頭上紅褐色,具黑色縱斑,背部褐色,有黑色軸斑及淡色羽緣,腰及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色。眉斑白色,耳羽紅褐色。腹面白色,頸至上胸有褐色縱斑,胸、腹、尾下覆羽有褐色及黑褐色橫紋。非繁殖羽背面的背、頰為深灰色,腹面白色,前頸、胸、脇有灰褐色縱斑。眼深褐色,喙細長、黑色、略下彎,跗蹠長、暗綠或黃綠色。
嬌背蝽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25-30 mm,雌蟲體型較大。體色多變,大多以深褐色為主,身上雜有淺灰色、灰色、褐色的斑點。觸角長,後足腿節內側與脛節為橙紅色,前翅末梢有大塊黑色斑紋,翅覆超過腿節的部份長於前胸背板。
殼灰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體爲長板條形,前端稍大於後方。腹、背兩緣直伸,亞平行。前緣爲半圓形,內緣溝不通前背緣角。後緣的下緣突出,有一個小嘴狀的開口。殼表平滑,有一個刻劃不清的臍壘位於中央子午線的後下方。尾板與主要殼表的交接點,其邊緣呈張口狀,上、下唇突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