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0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銅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銅與鐵的硫化物,常與黃銅礦共生。多呈錐形及柱與錐的聚形,有金屬光澤,斷口呈棕青銅色,表面易氧化成紫色或藍色,如彩虹般的顏色,為煉銅重要原料。
銅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銅礦的英文學名Domeykite是在1845年由智利礦物學家Ignacio Domeyko所命名。此種礦物在自然界以塊狀、腎狀、葡萄狀等集合體產出,摩氏硬度為3~3.5,比重達7.2~7.9,顏色從錫白色到鐵灰色,有些過渡至橘褐色。 砷銅礦主要成分為銅和砷,有些晶體內含有少量的銻和硫。它主要是熱液來源,經常與微晶砷銅礦(Algodonite)共生。
銅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礦物名,成分為硫化銅。黑色或灰色,通常儲藏在沉積岩中。輝銅礦是煉銅的主要礦砂,且容易把銅和硫分開。
銅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晶體以細長柱狀或薄板狀居多,在晶面上常有縱向條紋。顏色呈黃綠至暗綠色,條痕為綠色,雖與孔雀石有些類似,但氯銅礦遇到酸並不會起氣泡,彼此可以相互區別。 氯銅礦在自然界中是比較罕見的一種礦物,一般是由孔雀石或赤銅礦轉變而來,屬於次生礦物的一種,在地表常溫常壓環境裡,相當穩定。氯銅礦雖可提煉銅,但因產量少,並不是銅礦的主要原料。 英文學名Atacamite係於1801年根據智利北部Atacama沙漠來命名的。
銅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銅礦是於1823年以斯洛伐克的Lubietová發現地來命名,晶體通常很小、顏色以深淺不一的綠色系為主,淺綠色條痕、摩氏硬度為4、貝殼狀或參差狀斷口、晶體表面呈玻璃光澤、斷口表面為油脂光澤,均為磷銅礦的重要物理特性。 磷銅礦乃是含銅的磷鹽礦物,易溶於酸,也溶於氨水中。主要產在含銅礦床的氧化帶中,是屬於一種次生礦物,並常與孔雀石、藍銅礦、磷氯鉛礦等相伴共生。
低輝銅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低輝銅礦之英文名Djurleite是瑞典化學家Seved Djurle於1962年合成化合物的名稱,但是此種礦物後來在自然界也被發現。它是一種含銅的硫化物,硬度介於2.5~3之間,顏色及其條痕均呈黑色,比重達5.7,多以緻密塊狀產出。低輝銅礦主要分布在產銅的礦區,是一種次生礦物,經常與輝銅礦(Chalcocite)、黃鐵礦、藍輝銅礦(Digenite)、斑銅礦(Bornite)、黃銅礦等一起伴生。
砷黝銅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砷黝銅礦的英文名稱Tennantite是在1819年為紀念英國化學家Smithson Tennant而命名的。晶體呈立方體和四面體,集合體型態多以塊狀或粒狀產出,顏色和條痕均呈黑色,具金屬光澤。其外形與黝銅礦(Tetrahedrite)十分相似,但在成分上砷黝銅礦含砷量較高,黝銅礦含銻較多。 在自然界,砷黝銅礦的產量不如黝銅礦普遍,一般多產在熱液礦脈和接觸變質礦床內,經常與含銅-鉛-鋅-銀之硫化物或硫鹽礦物,以及黃鐵礦、方解石、重晶石等共生。在台灣的金瓜石銅礦帶中也曾發現此種礦物,它是在硫砷銅礦周圍呈小晶體產出。
銅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銅礦是於1838年以發現此種礦物之蘇聯古生物學家Alexander von Volborth的名字來命名。 釩銅礦常以鱗片狀、海綿狀或纖維狀之皮殼產出,偶而也以玫瑰狀或網狀集合體型態產出。具有一組{001}完全解理,顏色以深橄欖綠至黃綠色居多,少數呈淺黃至深褐色。 釩銅礦屬於含銅的釩酸鹽,可溶於酸中,為一種次生礦物,在自然界並不多見。
斜方硫銻銅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斜方硫銻銅礦是在1847年依其晶體結構與化學成分之特性來命名。屬斜方晶系,化學成分為CuSbS2。晶體呈柱狀居多,不過在自然界多以塊狀或粒狀的集合體產出。摩氏硬度介於3到4之間,比重為4.95,顏色與條痕均呈灰色,具金屬光澤。此種礦物主要產在熱液礦脈裡,經常與其他硫鹽和硫化物一起相伴共生。
針硫鉛銅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輝鐵銻礦的英文名稱Berthierite是在1827年為紀念法國化學家Pierre Berthier而命名的。晶體呈柱狀,晶面常有垂直生長條紋,集合體則以塊狀、柱狀到纖維狀、放射狀或羽毛狀居多,偶而也呈粒狀產出。摩氏硬度較低,僅有2~3之間,但比重很大,高達4.64,顏色呈暗鐵灰色,且表面常呈暈彩的錆色,條痕則為暗褐色。輝鐵銻礦是一種富含銻的硫鹽礦物,它主要產在低溫熱液含銻礦脈中,共生礦物有石英、重晶石、黃鐵礦、輝銻礦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