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3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金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關於作家3 著作4 評價 生平金庸,本名查良,1924年3月10日(農曆二月十六日)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就讀於浙江省立聯合高中時,因於壁報上刊文諷刺訓導主任而被勒令退學,後來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 考入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因與國民黨職業學生衝突,向校方投訴而被勒令退學。 畢業於上海東吳法學院,後被錄取為上海《大公報》國際電訊翻譯。1953年到1958年間,曾以「林歡」為筆名編寫劇本。在1955年開始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1956年創作了《碧血劍》,同一年於《大公報》和...
劉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資料來源4 責任編輯 生平劉墉(1949年2月-),原名劉,號夢然。籍貫北京,生於台北,為台灣作家及畫家。劉墉的父親於1958年逝世,其後與母親相依為命。1962年時,家中失火。劉墉成功高中畢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於成功高中擔任美術教師,並應國立歷史博物館之邀參加當代畫家畫展及全國美展。1971年11月30日至1974年4月5日,主持中國電視公司益智節目《分秒必爭》,這是他首度主持電視節目。1973年至1977年,應聘為中視新聞部記者。1978年,應聘為中...
打擊樂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一種以敲、打、搖動、摩擦、刮等產生聲音的樂器族群。為英語percussion的意譯。主要分為有確定音高與無確定音高兩種。現在一般西洋音樂常用的打擊樂器有定音鼓、大鼓、小鼓、三角鐵、鈴鼓、木琴、木魚、響板等。而中國傳統音樂中,也有不少打擊樂器,如特磬、編磬、鐘、鎛鐘、雲鑼、鐃鈸、大鼓、堂鼓等皆是。也稱為「敲擊樂器」。
收回成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撤銷已發布的命令。清.黃鈞宰《金壺七墨.卷四.吳門秀士書》:「初,林公遣戍,御史陳慶抗疏力爭,請上收回成命。」
冰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借指月亮。唐.杜甫〈寄裴施州〉詩:「金鐘大在東序,冰壺玉衡懸清秋。」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看江上晚來堪畫,玩冰壺瀲灧天上下,似一片碧玉無瑕。」
棖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感觸。唐.李商隱〈戲題樞言草閣三十二韻〉:「君時臥棖觸,勸客白玉杯。」清.汪兆〈憶舊游.隱林梢半角〉詞:「棖觸天涯情緒,淒咽答幽蟬。」
六君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史稱品格、學識極為傑出的六位人物為「六君子」:(1)指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禮記.禮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2)宋代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陳師道、李薦,稱為「蘇門六君子」。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下.談藝.姑溪集》:「端叔在蘇門,名次六君子,……觀全集殊下秦、晁、張、陳遠甚,然其題跋自是勝場。」(3)宋寧宗時,右丞相趙汝愚被韓侂冑誣陷,太學生周端朝、張衜、徐範、蔣傳、林仲麟、楊宏中六人上書營救,遭摒斥,史稱「六君子」。見《宋史.卷四五五.忠義傳十.楊宏中傳》。(4)宋理宗時,殿中侍御史丁大全專權,蠻橫無理,太學生陳宜中、劉黻、黃、林測祖、曾唯、陳宗六人上書批評,輿論界同聲響應,稱為「六君子」。見《宋史.卷四一八.陳宜中傳》。(5)明熹宗時,魏忠賢掌權,其人奸詐殘暴,御史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被陷害死於獄中,時人稱為「六君子」。後魏忠賢又逮捕周起元、繆昌期、周順昌、周宗建、黃尊素、李應昇六人,害死獄中,世人也稱為「六君子」。見《明史.卷三○五.宦官傳二.魏忠賢傳》。(6)清光緒時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因變法被殺,時人稱為「戊戌六君子」。見《清史稿.卷四六四.李端棻等傳.論曰》。(7)民初,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組籌安會,擁護袁世凱稱帝,稱為「籌安六君子」。
法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唐玄宗設梨園法部,所奏樂曲,稱為「法曲」。清.汪兆〈憶舊游.隱林梢半角〉詞:「留連,感古今,問法曲南薰,遺響誰傳?」
蹌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飛舞、跳舞的樣子。《書經.益稷》:「笙以間,鳥獸蹌蹌。」
2.跳舞的樣子。《書經.益稷》:「笙以間,鳥獸蹌蹌。」漢.孔安國.傳:「鳥獸化德相率而舞,蹌蹌然。」
全唐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清嘉慶十九年董浩、曹振等奉敕編,一千卷,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八篇,並附姓氏韻編二卷。全書以清廷內府所收藏的唐文舊鈔為底本,並旁及諸書,加以校對,包括五代作家,共採摭三千四十二人的作品,為唐代文章的總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