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6.69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日治時期縱貫鐵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資紀的首要指示,便是興建基隆港以及縱貫鐵道,而這個日治時期所興建的鐵路就是我們目前所使用的縱貫鐵路雛形。整個縱貫線鐵路,從一八九九年開始,一直到一九O八年全線通車,歷經了十年才完成。 新線加入 山海並進在一九一九年的時候,因為山線鐵路的坡度太大,對長程運輸非常不利,所以又興建了從竹南到彰化的海線鐵路,這樣一來,不停靠台中的火車便可以由海線直接南下。從這時候開始,原本縱貫線鐵路中部路段便以海線為主要幹線,原本的山線變成了支線,不過因為台中市中心為中部都會區的主要發展區,所以雖然在鐵路的區分上將山線視為支線,但是山、海線的...
蘇美城邦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城邦國家的形成2 蘇美城邦國家人民的階級劃分3 烏爾城邦4 楔形文字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城邦國家的形成大約從西元前三五○○年開始,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口附近,人們開始建造泥磚建築的大型聚落,形成雛形城市。並且在大約西元前三○○○年,出現大型泥磚牆,用以保護在此定居的人民,免受外來攻擊,這些大型泥磚牆是蘇美城市的明顯標誌。(註二)結果在蘇美地區就出現了許多城邦國家,這些城邦國家是幾個地區圍繞著一個中心成是聯合而成。(註一) 蘇美城邦國家人民的階級劃分蘇美城邦中的人們只要分為貴族、平民、佃戶和奴隸四種。奴隸和...
樂業安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安居樂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自古以來,人民都有「安居樂業」的渴望。早在先秦典籍《老子》中,對於人民理想生活的雛形便有過如此一段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描述之理想情境為:人人能吃得美味,穿得足夠,住得安穩,工作愉快。雖然與鄰國距離相近,但因為大家都能自給自足,故人民之間不必因交易所需而往來。這樣的概念也呈現於漢代史書《漢書》,在論述經濟思想的〈貨殖傳序〉中陳述了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各自的技能,其後代子孫也在適切的環境中,輕鬆學得先人所傳授的一切,大家都過著安定和樂的生活。而原文中有「各安其居而...
JAV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Java是一種電腦程式設計語言,擁有跨平台、物件導向、泛型程式設計的特性。 任職於昇陽電腦的詹姆斯·高斯林(James Gosling)等人於1990年代初開發Java語言的雛形,最初被命名為Oak,目標設定在家用電器等小型系統的程式語言,應用在電視機、電話、鬧鐘、烤麵包機等家用電器的控制和通訊。由於這些智慧型家電的市場需求沒有預期的高,昇陽公司放棄了該項計劃。隨著1990年代網際網路的發展,昇陽公司看見Oak在網際網路上應用的前景,於是改造了Oak,於1995年5月以Java的名稱正式發行。Java伴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
前王朝時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被稱為「諾摩斯」的小國家(諾摩斯Nomos:法律),諾摩斯也稱作州(註一)。這些州即為古埃及的國家雛形,埃及圖形文字中的「州」字,畫的是一快由河渠交界而成的土地,因此可以見得州最初是一個具有獨立灌溉系統的單位。州實際上就是一個單獨的小國,全埃及共有約40個這樣的州,而掌有祭祀、軍事和司法權並且以世襲制繼承的州長,其實就是個小國王。各州之間時常會發生戰爭,而經歷了長期兼併戰爭後,形成了北部和南部兩個比較大的王國。大約在西元前3500年左右,北部三角洲地區以布陀州為中心,形成下 埃及王國,其特點為國王帶紅冠、以蛇神為保護神...
巴洛克風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歐洲十六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流行的反古典主義藝術新風格。打破文藝復興以來均衡、細緻的風格,採取曲線、不對稱的構圖設計,強調力與動作的表現。其壯麗、奔放的風味,正反應當時歐洲君主炫耀奢華的心態。在建築上,多採用橢圓形空間及具多彩的裝飾和雕刻品,以義大利建築家貝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為其代表。美術、雕塑則重視光線的戲劇效果和人物的動感,代表人物有魯本斯、林布蘭。巴洛克音樂在音樂史上,是指十八世紀中葉的歐洲音樂,重視即興創作與聽眾一體的混同效果,具繁富的細節和對比。當時為教會及貴族演奏的小型室內樂團,開後來大型管弦樂的先河,而西洋歌劇也在此時稍具雛形,代表音樂家有韓德爾、巴哈等。
安家樂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安居樂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自古以來,人民都有「安居樂業」的渴望。早在先秦典籍《老子》中,對於人民理想生活的雛形便有過如此一段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描述之理想情境為:人人能吃得美味,穿得足夠,住得安穩,工作愉快。雖然與鄰國距離相近,但因為大家都能自給自足,故人民之間不必因交易所需而往來。這樣的概念也呈現於漢代史書《漢書》,在論述經濟思想的〈貨殖傳序〉中陳述了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各自的技能,其後代子孫也在適切的環境中,輕鬆學得先人所傳授的一切,大家都過著安定和樂的生活。而原文中有「各安其居而...
陸皓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68~1895)名中桂,字獻香,自號皓東,廣東省香山縣人。民國前十七年(西元1895),國父計劃於廣州首次起義,不幸事洩,陸皓東被捕就義,是為革命犧牲的第一位烈士。其為廣州之役所創製的青天白日旗,乃是國旗的雛形
安土樂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安居樂業」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自古以來,人民都有「安居樂業」的渴望。早在先秦典籍《老子》中,對於人民理想生活的雛形便有過如此一段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其描述之理想情境為:人人能吃得美味,穿得足夠,住得安穩,工作愉快。雖然與鄰國距離相近,但因為大家都能自給自足,故人民之間不必因交易所需而往來。這樣的概念也呈現於漢代史書《漢書》,在論述經濟思想的〈貨殖傳序〉中陳述了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各自的技能,其後代子孫也在適切的環境中,輕鬆學得先人所傳授的一切,大家都過著安定和樂的生活。而原文中有「各安其居而...
地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早期的地方志書。最早出現於東漢,現知有《益州志》一種。魏晉南北朝時,地志有所發展,如韋昭的《吳郡國志》。常璩的《華陽國志》等。到隋唐二代,地志趨向衰落,入宋後便趨於消失,而為圖經和方志所取代。地志的發展雖不如地記之興盛,但由於它所記載的內容豐富,統合古今,而且橫排門類,所以已有方志的雛形。也作「地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