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02.24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澎湖海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側扁;頭短小,眼中大,口傾斜。上頜達瞳孔中央下方。體被小圓鱗,易脫落;頭則無鱗;縱列鱗數82-85。第一背鰭為單一細長鰭條,位於頭背部;第二背鰭延長,具47-55軟條,前部鰭條高大,中部鰭條低,分離,後部略高於中部,邊緣圓形;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具45-50軟條;腹鰭喉位,外側數鰭條延長為絲狀;尾鰭叉型。體腹部黃色,背部具幾列黑色素胞呈規則排列;各鰭淡色。
纓口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略呈圓筒形,尾柄部側扁。胸鰭以前的頭部呈扁平的鈍三角形。吻鈍圓,口前具吻溝及唇褶;鰓裂略寬,向下延伸可達腹面。口下位,橫裂;口四周有吻鬚及唇褶特化的短鬚,約有11根。下唇側後孔突特仆成疣狀突。體被細小圓鱗,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背鰭基部較短,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上方,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7-8(分枝軟條);胸鰭寬大而平展,末端遠離腹鰭;尾鰭凹形。體色變異大,一般為全身暗黃褐色,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雲狀斑;各鰭淡黃褐色,或具有暗色點狀條紋。
臺東間爬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較為延長,前部扁平,後部側扁。頭部至腹鰭之間的身體呈三角形,腹面頗為平坦。頭中大,平扁。吻部略呈圓弧狀。口下位,口裂略呈弧狀。上頜上方的腹面具2-3對短鬚。體被細小圓鱗,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背鰭基部較短,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後上方,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向兩側平展,內側互相靠近,在基部癒合,後緣則分離,6-7(不分枝軟條)+ 10-12(分枝軟條);胸鰭寬大而平展,末端已達腹鰭基部;尾鰭凹形。體呈淺褐色或灰黑色,雄魚體背及頭具有蠕狀的波浪紋,偶有半圓之白斑;各鰭淡黃褐色,背、尾鰭具有黑白相間之條紋。
仔搵泥沙--緊搵緊大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上有黏液,越黏泥沙身子就會越大,比喻事情越來越不好處理。例:因為周轉毋過來,頭家向地下錢莊借錢,結果嗄像湖仔搵泥沙共樣--緊搵緊大條。(因為周轉不靈,老闆向地下錢莊借錢,結果卻像泥沾泥沙一樣,事情越鬧越大。)
科勒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延長,前部略圓而粗狀,頭胸腹面平坦,後側略側扁。頭中大而平扁,吻圓鈍。口下位,弧形。有鬚4對:頜鬚1對,末端僅達眼眶前緣之下方;頤鬚3對,頤鬚間有許多小乳突。體被中小型圓鱗,僅背鰭前鱗具弱的稜脊,胸腹部裸露無鱗;側線完整,平直;側線鱗數36-38。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2(不分枝軟條)+6(分枝軟條)。體背側黃褐色,腹部灰白色。體背部佈有小斑點,側線中央有一條由7-9個黑色塊狀斑紋所連成的縱紋;眼下緣至口角處具一黑色線紋。背、尾鰭基部略黑,餘鰭淺灰色。以前所記載之中間鮀(Gobiobotia intermedia)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捉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菲律賓勞動舞蹈,起源於卡布高(Cabugao)。在菲律賓群島每逢雨季,鄉間的田野、泥坑、河道、溝壑全是水,水中滿佈各種泥,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出去抓魚,《Kin-naras》即源此情境而發展出來的舞蹈,描述抓魚時的各種步伐,有些動作表示水消退後用手抓魚或捕魚,均為啞劇形式,既無一定的動作,亦無一定舞步,是很優美而娛樂的一支舞蹈。舞者穿著工作服裝,頭戴稱為buri的寬緣帽,音樂八拍為一樂句,以吉他或卡布高的五弦琴(稱為Kutibeng)伴奏,通常五、六人跳,並無一定的隊形。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 Ⅱ》1960.
大鱗副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前段略為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形,背緣線平直;尾柄有皮質隆起而與尾鰭相連。頭部稍側扁,近似圓錐形。吻突出而稍圓鈍。眼小,上側位,無眼下棘。口小,下位,呈馬蹄形。鬚5對,短於頭長之半;其中吻鬚2對,口角鬚1對,頦鬚2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明顯,縱列鱗98-120。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5-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4-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尾鰭圓形。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為淡黃色,體側散佈不規則的黑色細小斑點,或連成線紋;背鰭、臀鰭及尾鰭具深色細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魚綱科。溫帶淡水魚類。體形圓長,背部蒼黑色;腹部扁平,呈淡褐色或灰黃色。用腸管吸氣,肛門排氣。全身無鱗片,喜棲息於泥中,黏滑難捉。冬季可潛入泥土中蟄居,分布廣泛。
平鰭鮠或非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mphilius platychir (Günther, 1864)
體細長;頭縱扁,具3對觸鬚;體黑褐色;背鰭不具硬棘;體型小,體長可達9公分。
非洲的坦干伊卡湖、馬拉威湖。
棲息於湖底,於夜間捕食底生物,喜愛pH6.8~7.8,水溫26℃的水質。
供觀賞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鯰目(Order Siluriformes)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平鰭鮠科或鯰科(Family Amphiliidae)
中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側扁,背緣及腹緣平直。頭部扁而小。吻突出而稍尖。眼小,上側位,眼前線的下方具有一基部分叉的小棘。口小,下位,呈馬蹄形。鬚5對,其中吻鬚2對,口角鬚1對,頦鬚2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明顯,縱列鱗140-170。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6-7(分枝軟條);尾鰭圓形。體背側淡褐色,腹側為淡黃色,眼下至上頜處有一斜走的黑色線紋。體側的上半部及背部具有數列明顯的縱走黑色斑塊,延伸至尾柄的基部。尾鰭具4-5列垂直排列的黑色斑紋,基部上方具有一明顯黑點。另有一種主要產於南部高屏地區的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