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口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強辯,語氣堅決。《金瓶梅》第一○回:「你這廝親手打死了人,尚還口強抵賴那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知縣怒道:『還要口強,呂大既是死了,那堂下的是什麼人?』」也稱為「口硬」。
膝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膝在席上。《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餘半膝席。」
面能乾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看在別人眼裡難免會心生妒嫉,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將如何保全先人付予我們的軀體?」弟弟長身而,說:「曾經有人將口水吐在我的臉上,我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的將口水擦去。以此自我勉勵,希望可以免去兄長的憂慮。」婁師德說:「這正是我心裡所擔憂的。向你吐口水的人,想必已經對你很生氣了,你又將口水擦掉,正好表明了你厭惡他的舉動,這麼做只會更加深他的怒氣。不如不擦它,讓它自己在臉上乾掉,笑著臉去承受這一切,不是更好?」後來這個典源被濃縮成「唾面自乾」,用來比喻逆來順受,寬容忍讓。
打旋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人有所要求,一再糾纏或奉承。《金瓶梅》第六四回:「金蓮逕歸房來。那玉簫跟到房中打旋磨兒,在地下央及:『五娘,千萬休對爹說。』」《紅樓夢》第九回:「你那姑媽只會打旋磨兒,給我們璉二奶奶著借當頭,我看不起他那樣的主子奶奶。」
麻麻糊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迷糊不清醒。《西遊記》第七八回:「那老軍猛然驚覺,麻麻糊糊的睜開眼,看見行者,連忙下磕頭。」
倒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倒傾身。《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只見兩個人襆頭象簡,金帶紫袍,向劉元普撲地倒身拜下。」《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季葦蕭……倒身拜下去。杜慎卿陪他磕了頭起來。」
搗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碓,舂米的器具。搗碓指舂米動作一上一下,後亦借為形容磕頭的樣子。《西遊記》第一九回:「那怪撲的下,望空似搗碓的一般。」
解劍拜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漢許荊兄子世曾報仇殺人,仇人持劍欲殺世,途遇荊,荊解劍長,願以身代世死,仇人以荊賢,不敢相侵,亦解劍而去。典出《後漢書.卷七六.循吏傳.許荊傳》。後比喻息事寧人。《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不謀聲訓而楚夏移情,故能使解劍拜仇,歸田息訟。」
打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男子向人請安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身稍向前俯,右手下垂,是一種介乎作揖、下之間的禮節。《海上花列傳》第三八回:「樸齋叫聲『三老爺』,側行而前,叩首打千。三公子頷首而已。」也作「打扦」、「打僉」、「打千兒」。
低頭屈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低著頭,彎曲著膝,在人前。指卑屈順從。如:「人都有自尊心,誰能忍受無端的羞辱,還要向人低頭屈膝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