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958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行為變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變術是指透過系統,有計畫地運用教育學原理,使用增強(reinforcement)的方法,幫助行為有問題的學生減少或消除不良行為的教育過程,是心理學,行為科學和教育學長期發展並相互結合的產物。行為變術主要包括:正面加強法,即獎勵,鼓勵,樹立榜樣;逆向加強法,即懲罰,取消獎勵;及正反結合加強法,即鼓勵積極行為,批評不良表現。行為變方法的施教對象可以是行為不良學生,或是行為失常,心理殘障及低能的學生,甚或是少年犯等等。
  行為變術起源自心理學中的行為學派(Behaviorism),它的理論基礎在於掌握環境對人類外顯行為的影響,並藉著操控這種影響而使行為作有價值的變,其最...
坐不姓,行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論在何處,做任何事,都不能更隱諱自己的名姓。形容處事光明磊落,有勇氣擔當。如:「我闖蕩江湖多年,坐不姓,行不名,沒什麼不可見人的事。」
朝令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上下達的命令,到晚上就變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也作「朝令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事物使其更加優良。《文明小史》第三一回:「我看照這樣做下去,是決計不討好的,總要大大的良才是。」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施金納(Burrhus F. Skinner)所提出的。施金納在〔自由與尊嚴的超越〕(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一書中認為人類行為的學習或終止,依行為能否獲得滿意的結果而定。
  增強理論所根據的原則有四,即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懲罰(punishment)和消弱(extinction)。正增強的作用在於強化某一能夠帶來愉悅性結果的行為反應;負增強的作用在於強化某一能夠使厭惡性結果停止的行為反應;...
行不名,坐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處事光明磊落,不怕人知。如:「我行不名,坐不姓,要是有什麼問題,叫他直接來找我。」也作「行不更名,坐不姓」。
過遷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易經.益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指正過失,誠心向善。《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難逢夫》:「三舅受了艱難苦楚,這下子過遷善,料想要用心讀書。」也作「過向善」、「過從善」、「行遷善」。
行為變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變模式(Behavior Modification)目錄1 (一)基本理念2 (二) 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3 (三)優、缺點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一)基本理念 Skinner 表示人類出生時就如同一張白紙,本身沒有意圖,需經過外在環境的刺激,才會有所反應,同時,也受到外在環境影響所控制,而滿足其基本需求(陳木金,1999)。學生必須接受老師的指導,才能表現出適當的行為,因此,教師需安排適當的增強計畫,才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自我管理。此理論表示,人類行為如果未經適當的教育,社會上的犯罪、貧窮、戰爭等問題,就會不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以求進步。如:「有了缺點,必須力求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意做不實的更。如:「日本為掩飾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行,竟不惜篡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