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1.58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戴雞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戴公雞形的帽子,佩野豬形的飾物。因公雞、野豬性好鬥,古人作為勇猛的象徵。《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冄求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陵暴孔子。」漢.王充《論衡.率性》:「世稱子路無恆之庸人,未入孔門時,戴雞佩,勇猛無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鯨與海的合稱,同屬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鯨目。[例]趁著好天氣出海,遊客看到鯨的美麗身影,驚喜連連。
花紋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體間差異非常大,但體色都傾向於隨年齡而變淡:成年的瑞氏海體色可能變得跟白鯨一樣白,或和領航鯨一樣深。瑞氏海有時會與數種其他的海或領航鯨形成混合的群隊。別名:花紋海(舊稱)、灰海、白頭花紋海、灰格蘭布氏海、格蘭布海
長吻飛旋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1.3-2.1m;出生時0.7-0.85m。體重雄性78kg,雌性65kg,出生時不詳。 體型通常很纖細,嘴喙長而細;背鰭為在背中央,形狀呈三角形至鐮刀形;背部為灰黑色, 側面為較淺的灰色,腹部為白色至淡灰色。 通常捕食中洋層的魚,而水深200-300m的海床的蝦類也是牠們的食物之一, 不同地區的覓食策略常有很大的差異。
(或河魨)毒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毒素係非蛋白質性神經毒,性質穩定,加熱或醃製都不會被破壞。毒性相當於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作用機轉和麻痺性貝毒素類似,為抑制鈉離子通道而阻斷神經傳導及骨骼肌細胞去極化。對週邊神經的作用最大,中樞神經次之、自主神經最小。河毒素分佈廣泛,主要見於魨形目的魨科,另外如二齒魨科、尖鼻魨科、翻車色科、三棘魨科、鱗魨科、單棘魨亞科、箱魨科,也可含河毒素。除河魨外,部分貝類(如織紋螺、玉螺)、蝦虎魚(Gobius criniger)、藍紋章魚(Tarichia torosa, blue-ringed octopus)、蠑螈、南美青蛙(Atelopus sp.)等海洋生物亦含有河毒素。由於河...
條紋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1.8-2.5m;出生時約1m。體重雄性160kg,雌性150kg。出生體重為10kg。 吻短突出,額隆明顯,體型壯碩 眼前至胸鰭有細長深藍色帶。耳到胸鰭與耳到腹部另有兩條藍色帶, 背部、背鰭、及額隆為深藍色,其餘體側為淡藍色,腹部白色或淡粉紅色,背鰭呈鐮刀狀, 食物包括遠洋魚類與烏賊。
新鼠海(露脊鼠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Cuvier, 1829)
neo在希臘文中意即「新」,phokaina源自希臘,Phocaena來自拉丁文,兩者都是 「小型海(porpo~ise)」之意,eides為希臘文「相似」之意。
出生時體長55~80公分,成體約1.9公尺長,雄體稍大。無背鰭,背頂微現窄脊,脊上有許多小瘤,體型較其他原海修長,和小型白鯨外型有些相似。圓頭無鼻,頭可自由轉動,身體為淺藍灰色,腹部顏色較淺,喉及肛門附近為白色,死後身體變黑。上下頜齒各有13~22個。尾鰭中間有凹刻。
僅分布於印度洋至太平洋近海水域,在淡水與海水皆有。
其食物包括小烏賊、蝦、小魚,其為內含物中亦發現米等穀物及葉片。本種行動不活躍,不會船首乘浪,甚至懼船。出現時常為單隻、成對或一群小於 12隻。在日本海域者,每群約50隻,由數個5~10隻的小群構成,其生殖高峯在10月左右。在中國大陸長江的群體約2~12隻成群,其生殖高峯在2~4月,母會將仔置於背上附著游泳,其壽命估計達25年。在南亞洲曾在紅樹林區域發現其蹤跡。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鯨目(Order Cetacea)
齒鯨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
鼠海科(Family Phocoenidae),Porpoise
太平洋駝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駝海的分類眾說紛云,可能有五種之多,目前只分為兩種:印太洋駝海與大西洋駝海。而印太洋駝海已確定有兩個不同的族群: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西部的族群,具有明顯的背部隆脊;而東部的族群則只長有較明顯的背鰭,背部並無隆起。別名:中華白海、斑海
兒犬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人謙稱自己的兒子。
熱帶點斑原海(熱帶斑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enella attenuata (Gray, 1846)
出生時體長85公分,成體雌2.4公尺,雄6~2.6公尺,雄性較雌性稍大;吻細長,唇及吻端白色,背鰭窄,鐮刀形,頂端尖。出生時沒有斑點,體色均勻,然後是上深下淺的體表,漸漸出現暗色小斑點;成熟後,身上密佈斑點,甚至融成斑塊狀,但是胸鰭和尾鰭上沒有斑點。上下頜每側各有34~48顆尖而細小的牙齒。
本種分布廣,在熱帶、亞熱帶海域,沿岸及大洋均見其蹤跡。在台灣全島海域皆常見。
一年中並無特定生殖季,哺育期約1年。食物以頭足類、鯖、鯷為主;天敵包括虎鯨和鯊。海上行為非常活躍,游泳快速有活力,性喜躍身擊浪,全身露出海面,在水面上造成大片水花,但鮮少側空翻。社會行為複雜,個體之間能互相辨認並合作;近岸群50至數百隻成群,離岸群數百隻至數千隻以上成群;在熱帶太平洋曾見本種與飛旋海混游。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鯨目(Order Cetacea)
齒鯨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
科(Family Delphin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