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忍氣吞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梁.任孝恭〈為汝南王檄魏〉(據《藝文類聚.卷五八.雜文部四.檄》引)尒朱榮胡貊遺種,邊塞是居,姦宄妄才,凶愚醜類,茹血餐腥,本非人品。依隨水草,取類馬牛,而包藏禍圖,竊懷反噬,遂長驅種落,用襲我周南。……梁大皇帝,功踰五帝,道邁三皇,負扆當軒,平章百姓,垂拱而治,協和萬邦。今遣同州刺史范遵等,董率前鋒,揚旌致討,先取滑臺,鼓行金谷。關東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淪蕪1>,室家顛殞2>,飲氣吞聲,志申讎3>怨。 〔注解〕 (1) 桑梓淪蕪:故鄉家園淪陷荒蕪。 (2) 室家顛殞:家庭宗族震盪滅亡。 (3) 讎:音ㄔㄡˊ,通「仇」,指仇怨。
借刀殺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在總督之上。清初亦曾設有此職,中葉以後則廢。招討使,唐始設,有兵事暫置,宋多以大臣充任,元多置於邊塞,明為士官武職。 (4) 元昊:趙元昊(西元1103∼1148),西夏開國君主。李繼遷孫,又名曩霄,因先世宋賜趙姓,故稱為趙元昊。雄毅大略,不甘臣服於宋,遂稱帝,建國號夏。宋伐之不能克,乃封為夏國主。曾訂定官制、軍制、法律及創制西夏文字。卒諡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四分五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達。南邊和楚國接境,西邊和韓國接境,北邊和趙國接境,東邊和齊國接境,士兵必須駐守四面邊疆,總計防守邊塞堡壘的人不下於十萬。剩下可以和敵人對壘,保護國家安全的部隊就不多了。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假使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麼齊國就會攻打魏國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麼趙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南面;這就是所謂的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張儀以告訴魏王,魏國正處於四方受敵的情勢,國土容易被分解割裂,遊說魏背棄合縱,加入連橫以事秦。後來「四分五裂」被用來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岑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715~770)唐棘陽人(今河南新野縣)。工詩,始佐戎幕,曾至天山一帶,故多邊塞、戰伐之詠。因其屬詞清尚,用心良苦,故詩調特高。累官補闕起居郎,後出為嘉州刺史,故世稱為「岑嘉州」。著有《岑嘉州集》。
氣憤填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王之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簡介3 評價4 著作 生平王之渙是盛唐詩人,生卒年記載不詳,據考證,大約是西元688~742年。 簡介擅長描寫邊塞風光,曾任職主管文書簿記,後因誹謗辭職,十五年後,才又擔任補文安郡文安縣尉。王之渙,或作王之奐,字季淩,出身太原王家,是當時望族。常與王昌齡、高適、等詩人交流,故在當時就已經非常有名,可惜對他的記載相當稀少。 評價靳能在墓志銘中稱王之渙“孝聞于家,義聞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謂對王之渙一生的完美概括。 著作《登鶴雀樓》《涼州詞》等,由於作品散失太多,能留下的著作極少。資料來源:網路
悲憤填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崔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觀點4 評價 生平崔顥(704—754),唐代著名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開元十一年( 723)登進士第。開元後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門下任職。天寶初(742—744),入朝為太僕寺丞,官終尚書司勳員外郎。其前期詩作多寫閨情,流於浮艷輕薄;後來的邊塞生活使他的詩風大振,忽變常體,風骨凜然,尤其是邊塞詩慷慨豪邁,雄渾奔放,名著當時。《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歷史上...
無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沒有原因。《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是汝無故犯我邊塞,晉王使我統百萬之眾,直趣西樓,滅汝種類。」《西遊記》第二七回:「這猴著然無禮!屢勸不從,無故傷人性命。」
逼人咄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咄咄逼人」。見「咄咄逼人」(一)。01.宋.章甫〈六言〉詩其六:「兒女逼人咄咄,交朋笑我悠悠。幸逢邊塞無事,但願山田有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