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精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微深奧。《新唐書.卷二○一.文藝傳上.杜審言傳.贊曰》:「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唐.常袞〈授昂知制誥制〉:「有精深之學,實究儒元。」
名實相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時政上書給曹操,一點也不客氣。日子久了,曹操對他也有點不滿,然因孔融在外的名聲崇高,只得隱忍下來。(ㄔ)慮為附和曹操,便上奏請免孔融的官職,二人於是有了心結,彼此互相仇恨。而在此時,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孔融,要化解他和慮之間的怨仇。說他們本來交情很好,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陷害,實在是不值得。以前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希望他們能重修舊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讚慮的學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樣好,絕不虛假。後來「名副其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有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有意識、有見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司空家有傖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
識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見解、見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棲逸》:「尚書與謝居士善。常稱:『謝慶緒識見雖不絕人,可以累心處都盡。』」《初刻拍案驚奇》卷六:「此是賈秀才識見高強,也是觀世音見他虔誠,顯此靈通,指破機關。」
東床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坦腹東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坦腹東床」一詞出自晉.王隱所著《晉書》,內容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成為太傅鑒女婿的經過。當時鑒派人到丞相王導家物色女婿,得知消息的王家子弟每個人都紛紛修飾容貌以求表現,其中唯獨王羲之一人若無其事地坦露腹部,臥於東床,嘴裡吃著胡餅,態度從容。使者將這情形回報後,鑒察訪得知這人是王羲之,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後來「坦腹東床」,就用來指當女婿,或指稱女婿。如明代沈受先《三元記》第二五齣:「我操國柄佐聖明,我是九棘三槐位裡人,要擇個坦腹東床,豈無個貴戚王孫。」即用了這個意思。
呼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瞬息、頃刻之間。《晉書.卷六七.列傳.鑒》:「決勝負於一朝,定成敗於呼吸。」
拔本塞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樹根。原,水源。拔本塞原指拔掉樹木的根,堵住水的源頭。語出《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後比喻毀棄根本。《晉書.卷六七.鑒傳》:「賊臣祖約、蘇峻不恭天命,不畏王誅……拔本塞原,殘害忠良,禍虐蒸黎,使天地神祇靡所依歸。」亦可引申為正本清源、從根本做起。也作「拔本塞源」。
駱賓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唐書》與《資治通鑑》都說駱賓王被殺,《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雲卿在《駱賓王文集》序中認為「文明中,與嗣業於廣陵共謀起義,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詩》說駱賓王逃脫後削髮為僧,「遍遊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一說駱賓王逃匿於今江蘇南通一帶,據朱國楨《涌幢小品》記載,明正德九年(1514年),義烏南通城黃泥口一位曹姓農民挖地時曾發現駱賓王墓,農人掘開墳墓,見「棺內人還衣冠如新」。農人大異之,於是把墓地封回。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沒。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職南通的福建人劉名...
東床嬌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坦腹東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坦腹東床」一詞出自晉.王隱所著《晉書》,內容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成為太傅鑒女婿的經過。當時鑒派人到丞相王導家物色女婿,得知消息的王家子弟每個人都紛紛修飾容貌以求表現,其中唯獨王羲之一人若無其事地坦露腹部,臥於東床,嘴裡吃著胡餅,態度從容。使者將這情形回報後,鑒察訪得知這人是王羲之,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後來「坦腹東床」,就用來指當女婿,或指稱女婿。如明代沈受先《三元記》第二五齣:「我操國柄佐聖明,我是九棘三槐位裡人,要擇個坦腹東床,豈無個貴戚王孫。」即用了這個意思。
名實相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時政上書給曹操,一點也不客氣。日子久了,曹操對他也有點不滿,然因孔融在外的名聲崇高,只得隱忍下來。(ㄔ)慮為附和曹操,便上奏請免孔融的官職,二人於是有了心結,彼此互相仇恨。而在此時,曹操寫了一封信給孔融,要化解他和慮之間的怨仇。說他們本來交情很好,結果因為一點小事而互相陷害,實在是不值得。以前兩人互相欣賞,惺惺相惜,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希望他們能重修舊好。曹操信中提到,孔融曾盛讚慮的學識,說他的學問是「名實相副」,和傳聞中的一樣好,絕不虛假。後來「名副其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名聲或名稱與實際相符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