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勸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規勸開導。《三國志.卷三九.蜀書.呂傳》:「到官,為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程乙本紅樓夢》第三六回:「或如寶釵輩有時見機勸導,反生起氣來。」也作「勸誘」。
彫蟲小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雕蟲小技」。見「雕蟲小技」條。01.《北史.卷三三.李靈列傳》:「文宣以魏《麟趾格》未精,詔渾與邢邵、崔 、魏收、王昕、李伯倫等修撰。嘗謂魏收曰:『彫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02.《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列傳》:「至如經國大體,是賈生、晁錯之儔;彫蟲小技,殆相如、子雲之輩。今雖唐、虞君世,俊盈朝,然修大廈者,豈厭夫良材之積也。」
孳孳不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皋陶曰:「俞。師汝昌言。」 〔注解〕 (1) 禹:夏代開國之君,生卒年不詳。因治洪水有功,得舜禪讓,立國為夏。亦稱為「大禹」、「夏禹」。 (2) 思:語詞。無義。 (3) 孜孜:勤勉不懈。孜,音ㄗ。 ◎2《書經.君陳》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往慎乃司,茲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訓,惟民其。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爾其戒哉!爾惟風,下民惟草。圖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興,出入自爾師虞,...
鼎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鼎和鼐。古代兩種烹飪器具。唐.薛稷〈臨難不顧徇節寧邦科策第一道〉:「帝德廣運,六臣參其業;天道大明,五帝陳其序。猶黼黻之章五色,鼎鼐之飪五味。」宋.王安石〈與微之同賦梅花得香字〉詩三首之二:「結子非貪鼎鼐嘗,偶先紅杏占年芳。」
2.天子在宗廟中祭祀用的重器。唐.符載〈送盧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其公者,樹勛烈,銘鼎鼐,休聲巍巍,垂之無窮。」《宋史.卷四六八.宦者列傳三.楊戩》:「自崇寧後,日有寵,知入內內侍省。立明堂,鑄鼎鼐,起大晟府、龍德宮,皆為提舉。」
3.比喻宰相的職位。因古代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調味一般。唐.李商隱〈為滎陽公上河中崔相公狀〉:「相公稟青雲之秀,更歷股肱之郡,咸登鼎鼐之司。」明.楊慎《丹鉛餘錄》卷二:「伊尹負鼎以干湯,謂尹有鼎鼐之才也。」
遺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丟棄、棄而不顧。《書經.皋陶謨》:「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在官」句下唐.孔穎達.正義:「使九德之人,皆得用事,事各盡其能,無所遺棄。」《三國演義》第九六回:「因此軍資什物,不曾遺棄。」
顯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聲望顯赫之人。《新唐書.卷一六三.柳公綽傳》:「與錢徽、蔣、杜元穎、薛存誠善,取士如許康佐、鄭朗……,皆知名顯貴云。」也作「顯達」。
八王之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晉時,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互相爭殺,遂成大亂,史稱為「八王之亂」。
孜孜不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皋陶曰:「俞。師汝昌言。」 〔注解〕 (1) 禹:夏代開國之君,生卒年不詳。因治洪水有功,得舜禪讓,立國為夏。亦稱為「大禹」、「夏禹」。 (2) 思:語詞。無義。 (3) 孜孜:勤勉不懈。孜,音ㄗ。 ◎2《書經.君陳》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往慎乃司,茲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訓,惟民其。我聞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爾尚式時周公之猷訓,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既見聖,亦不克由聖。爾其戒哉!爾惟風,下民惟草。圖厥政,莫或不艱。有廢有興,出入自爾師虞,...
出言無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 嗛:音ㄒ|ㄢˊ,懷恨。〔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樂于張徐傳.張郃》張郃字儁,河間鄚人也。……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紹遣將淳于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許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為萌生。黃帝之使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公以,萬品以察,蓋取諸夫”,“夫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朙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天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像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像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諸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卋,改易諸體。封於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建元元年(121年),書成。收單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於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時,遣子沖獻書於帝。卒,葬郾城縣姬石鄉許莊村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