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朝楚暮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赤壁賦〉,憑藉客觀的地理環境,興發文人主觀的思緒情懷。此處引述〈北渚亭賦〉的這段文字,便是晁補之感嘆仕宦生涯其實就像經商,總是居無定所、四處流離。也猶如戰國時代的說客策士,周旋於各國之中,早上在秦國,晚上卻又到了楚國,為求生計四處遷徙飄蕩,根本無法掌握自己的動向,對未來既是茫然又是無奈。後來,「朝秦暮楚」這句成語從典源中摘出用來比喻人東飄西蕩,行蹤無定。
王禹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籍簡介:  王禹偁,字元之,北宋濟州鉅野人。生平經歷:  王禹稱出身清寒,自真宗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時年三十,到四十八歲逝世止,總計十八年的仕宦生涯中,除初仕成武縣主簿一年,調任長州縣令約三年,自求外任知單州十五日,加上任職京師諫官詞司前後六年半,其餘的八年,竟有三次貶謫的慘痛經驗:一貶商州,再謫滁州,終黜黃州。此即三黜賦所謂的「一生幾日,八年三黜」。  三十五歲時拜為左司諫,知制誥(給皇帝起草詔書)。在朝堂上勇於直言諷諫,先後被貶放商州和滁州。宋真宗鹹平元年還京,復知制誥。  宋真宗時,修太祖實錄,因為直書趙匡胤篡...
縉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時官吏插笏於紳帶間,故稱仕宦為「縉紳」。《聊齋志異.卷二.巧娘》:「廣東有縉紳傅氏,年六十餘。生一子,名廉。」也作「搢紳」。
遺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前代遺留的風氣或前人遺留的風範。《史記.卷四.周本紀》:「宣王即位,二相輔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紅樓夢》第三回:「其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非膏粱輕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書煩託。」
公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仕宦的寓所。《文明小史》第四九回:「先打聽洋務局總辦的公館,打聽著了,暫時在城裡大街上一家客店住下。」
故家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代仕宦人家的後代。如:「像你這樣知書達禮的故家子已經不多了。」
搢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時官吏插笏於紳帶間,故稱仕宦為搢紳。《莊子.天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晉書.卷二五.輿服志》:「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也作「縉紳」。
捷徑終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居在終南山,後來果然被召入宮中任職,從此一帆風順,屢獲升遷。當時有位道士司馬承禎,他生性淡泊,不求仕宦,一直隱居在天臺山中,因德高望重,數次被皇上召進朝廷問道。睿宗時,司馬承禎又被請入宮中,當他再度要求歸返天臺山時,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您要隱居,那裡就是個好地方,何必捨近求遠呢!」司馬承禎知道盧藏用的過去,於是回答:「依我看,那裡應該是求官的捷徑吧!」盧藏用聽出他話中的譏刺意味,不由得感到非常的羞愧。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終南捷徑」,用來比喻可以達到求官、求名、求利的便捷途徑。
簪纓世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代仕宦的人家。《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舍人是簪纓世胄,況又是黌宮名士。」也作「簪纓門第」。
南山捷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居在終南山,後來果然被召入宮中任職,從此一帆風順,屢獲升遷。當時有位道士司馬承禎,他生性淡泊,不求仕宦,一直隱居在天臺山中,因德高望重,數次被皇上召進朝廷問道。睿宗時,司馬承禎又被請入宮中,當他再度要求歸返天臺山時,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您要隱居,那裡就是個好地方,何必捨近求遠呢!」司馬承禎知道盧藏用的過去,於是回答:「依我看,那裡應該是求官的捷徑吧!」盧藏用聽出他話中的譏刺意味,不由得感到非常的羞愧。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終南捷徑」,用來比喻可以達到求官、求名、求利的便捷途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