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倡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人先歌唱,他人再隨聲相和。《禮記.樂記》:「倡和清濁。」唐.孔穎達.正義:「先發聲者為倡,後應聲者為和。」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趙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舊屋,供其饔飧,彼此倡和。」
紫荊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京兆田真三兄弟,共議分產,惟堂前一株紫荊樹,無法均分,於是決定破為三份。待明日就截時,其樹已枯死。三兄弟見而大驚,方醒悟,樹不欲分斫寧願自枯,兄弟竟爭分產,乃人不如樹,於是兄弟合財不復解樹,樹亦應聲而榮茂。兄弟相感終為孝門的故事。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後人則以紫荊花稱譽兄弟和睦,同居而不分家。
富貴逼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語本《北史.卷四一.楊敷傳》:「帝嘉之,謂曰:『善相自勉,勿憂不富貴。』素應聲曰:『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形容不求富貴而富貴自來。宋.辛棄疾〈新居上梁文〉:「雖云富貴逼人,自覺林泉邀我。」
八門五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五花八門」之典源,提供參考。 ※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一六.精怪.張氏怪》吾邑有諸生張熙伯,喜談術數,多讀志怪之書。……(張氏)怪亦談人禍福,無不中者。有客來熙伯家,作歇,後語云:「君家索隱行尚在耶?」怪應聲云:「子不語固在也。」如是者年餘。適張真人過邑境,邑令吳澹元為言於真人。真人遣法官至,怪寂然,法官出,旋又至。熙伯浼令再懇真人,曰:「怪自外來易去,自心發者難除,然吾終當有以治之。可移檄城隍,怪當自去。」比暮,怪言于熙伯曰:「吾即去,但須遲我三日。」即收拾筐箱器皿衣履什物,至於醢鹽食具,莫不捆載而去。越數日,復還,曰:「大江以北,烽煙甚熾,吾未有備,將鳩工而飭材焉。惟重驚動相公...
慄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害怕的樣子。《三國演義》第二五回:「徐晃應聲而出,與顏良戰二十合,敗歸本陣,諸將慄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趷蹬:形容物體相撞擊的聲音。如:「只聽得趷蹬一聲,花瓶應聲而碎。」
擊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出。如:「他的力氣很大,一拳擊出,對手往往應聲倒地。」
傷矢之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箭,就把天上的飛鳥射下來。魏王不相信。過了一會兒,東方飛來一群雁,更羸把弓拉滿然後放掉,果真有一隻雁應聲墜落。魏王吃驚地問:『為什麼這樣可以把雁射下來?』更羸解釋說:『因為這是一隻負傷的雁。』魏王又問:『你怎麼知道呢?』更羸回答說:『這雁飛得很慢,是因為身上的舊傷在痛;鳴叫聲悲傷,是因為長久跟不上雁群。舊傷還沒好,心裡受到的驚嚇也沒有平復,所以一聽到弓弦的聲音,就驚惶地往上飛高,舊傷迸裂,掉了下來。』臨武君曾被秦國打敗過,心中的陰影難以去除,就像這隻雁一樣,並不適合讓他擔任對抗秦國的主將啊!」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驚弓之鳥」,用來比喻曾經受到驚嚇,心有餘悸,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
不加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士傳》(據《初學記.卷一七.聰敏》引)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南將軍朱據,據令賦一物然後坐。純應聲便成,文不加點。■《南史.卷三九.劉孺列傳》孺少好文章,性又敏速,嘗在御坐為〈李賦〉,受詔便成,文不加點。梁武帝甚稱賞之。後侍宴壽光殿,詔群臣賦詩。時孺與張率並醉,未及成。帝取孺手板題戲之曰:「張率東南美,劉孺洛陽才,攬筆便應就,何事久遲回。」其見親愛如此。
弓不虛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弓箭不會白白的發射。形容射箭技巧高明。《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