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1.21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隨時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也;器械者,因時變3>而制宜適也。夫聖人作法而萬物制焉,賢者立禮而不肖者拘焉。制法之民,不可與遠舉;拘禮之人,不可使應變。耳不知清濁之分者,不可令調音;心不知治亂之源者,不可令制法。必有獨聞之耳,獨見之明,然後能擅道而行矣。 〔注解〕 (1) 法度:法律和制度。 (2) 節:限制、控制。 (3) 時變:時局的變遷。
忘形得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意忘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晉書.卷四九.阮籍列傳》載,晉代的文學家阮籍,是個性格豪放、不拘禮教的人。他博學多聞,也有為國效力的壯志。但因生活在改朝換代的動亂時代,無法一展抱負,對統治者的作法也相當不滿。於是隱居山林,不參與任何事務,平常不是閉門讀書,就是遊山玩水,也常和嵇康、王戎等幾個好友在竹林裡喝酒、彈琴、吟詩、喧鬧,而有「竹林七賢」之稱。興致高昂之時,常常手舞足蹈,大叫大笑,忘了自己。後來「得意忘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二)李邕是唐代知名的書法家,他學習晉代王羲之、鍾繇等大書法家的筆法,筆力雄健勁拔,善寫行楷,自成一格。宋代文...
狎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陪伴權貴游樂,親暱而不拘禮節的人。《陳書.卷二七.江總傳》:「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共陳暄、孔範、王瑳等十餘人,當時謂之狎客。」唐.王渙〈惆悵詩〉一二首之九:「狎客淪亡麗華死,他年江令獨來時。」
范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仲立、中立,一名中正,北宋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生卒年不詳。風儀峭古,不拘禮法、世故。因性情寬和,人稱「范寬」。好繪事,山水師李成、荊浩。落筆雄健凝練,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與關仝、李成,為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對後世影響很大。傳世作品有〈谿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雪景寒林圖〉,清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英法聯軍侵擾北京故宮時散落民間,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箕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足舒展如箕的坐姿。是一種不拘禮節的坐法。後亦用於指傲慢不敬的態度。漢.王充《論衡.率性》:「背畔王制,椎髻箕坐。」三國魏.應璩〈與崔元書〉:「昔戴叔鷥箕坐見邊文禮,此皆衰世之慢行也。」也作「箕倨」、「箕踞」。
箕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足向前伸展,形如畚箕的坐姿。是一種不拘禮節的坐法。後亦用於指傲慢不敬的姿態。《淮南子.齊俗》:「胡貉匈奴之國,縱體拖髮,箕倨反言而國不亡者,未必無禮也。」《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傳.郭解傳》:「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倨視之。」也作「箕踞」、「箕坐」。
得趣忘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意忘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晉書.卷四九.阮籍列傳》載,晉代的文學家阮籍,是個性格豪放、不拘禮教的人。他博學多聞,也有為國效力的壯志。但因生活在改朝換代的動亂時代,無法一展抱負,對統治者的作法也相當不滿。於是隱居山林,不參與任何事務,平常不是閉門讀書,就是遊山玩水,也常和嵇康、王戎等幾個好友在竹林裡喝酒、彈琴、吟詩、喧鬧,而有「竹林七賢」之稱。興致高昂之時,常常手舞足蹈,大叫大笑,忘了自己。後來「得意忘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高興過頭,舉止失去常態。(二)李邕是唐代知名的書法家,他學習晉代王羲之、鍾繇等大書法家的筆法,筆力雄健勁拔,善寫行楷,自成一格。宋代文...
忘年之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獻帝時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立學校,表儒術,後拜大中大夫,為曹操所殺。 (4) 爾汝之交:兩人不拘禮俗,直接以爾汝相稱。比喻親密交情。見「爾汝之交」。 (5) 忘年:不分年齡而相交。〔參考資料〕 《宋書.卷六二.張敷列傳》琅邪顏延之書弔茂度曰:「賢弟子少履貞規,長懷理要,清風素氣,得之天然。言面以來,便申忘年之好,比雖艱隔成阻,而情問無睽。薄莫之人,冀其方見慰說,豈謂中年,奄為長往,聞問悼心,有兼□痛。足下門教敦至,兼實家寶,一旦喪失,何可為懷。」另可參考:《後漢書.卷八○.文苑列傳下.禰衡》
狂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狂放不拘禮俗的人。《新唐書.卷一九六.隱逸列傳.賀知章》:「知章晚節尤誕放,遨嬉里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祕書外監』。」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文字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研討寫作而結成的朋友關係。《宋史.卷三九五.陸游傳》:「范成大帥蜀,游為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