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9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法相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其創始人玄奘常住慈恩寺,故也稱為「慈恩宗」。玄奘到印度留學,從戒賢大師學習瑜伽行派的典籍,回國後將之翻譯。由其弟子加以傳揚,而形成一宗派。其學說主要在闡明一切現象。因心識才存在;無心識則無現象之理。唐武宗滅法,因典籍慘遭焚毀從此一蹶不振。也稱為「唯識宗」。
末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八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主張能認識外境或心境的八種功能。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其中意識和眼、耳、鼻、舌、身五識並起外,並能對心境起認識作用。末那識是構成執著的心理源頭。阿賴耶識主要功能是貯存過去所造的業力。八識一方面是生起認識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變現一切現象的主體。《成唯識論》卷二:「等流習氣為因緣故,八識體相差別而生。」
菩薩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學大乘菩薩應受持的戒律。但有關菩薩戒的內容,諸經律論的說法,互有差別。流傳中國的是梵網和地持瑜伽兩種,其中以梵網為主流,中國比丘除受比丘戒外,一般也受菩薩戒。也稱為「大乘菩薩戒」、「大乘戒」。
金剛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高僧的法號。南印度人,十歲出家,精通顯、密教典,專修密法,因應南天竺國王之請,到中國傳法。是中國密宗的創始人之一,與善無畏、不空並稱為「開元三大士」。譯有《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等。
大手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西藏佛教噶舉派的修行法。有顯教、密教兩種。顯教主由定起觀,證得空智解脫的的境界。密教以唯一白法,成就空、樂二智,最後達到即身成佛,是無上瑜伽的最高法門。
三時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中觀和瑜伽行派依自宗的見解,判釋佛陀教法分為三階段。中觀派的三時教是:初說小乘教,第二時說大乘唯識道理,第三時說心境俱空。瑜伽行派的三時教是:初時教說四阿含,第二時教說諸法皆空,第三時說唯識教。《原人論》:「故天竺戒賢、智光二論師,各立三時教。」
三自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瑜伽行派所認為的一切存在的三種狀態:因執著而產生的幻相,即遍計所執自性;由條件構成的現象,即依他起性;絕對的真實,即圓成實性。《成唯識論》卷八:「三種自性皆不遠離心、心所法。」
歡喜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無上瑜伽密的雙身佛。佛像呈男女裸身相抱之形。見《通俗編.釋道》。
三無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之一。相對於三自性而言。三無性指三種無自體的存在狀態。即一、相無性,謂形相是由概念而有,所以沒有自體;二、生無性,謂現象是條件構成,所以也沒有自體;三、勝義無性,謂究竟真實就是呈現沒有自體的狀態。因此從這三個角度,瑜伽行派也說一切存在都無自體。唯識三十論頌:「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