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誇耀。通「詫」。《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傳》:「即欲以侘鄙縣,驅馳國中,以夸諸侯。」
招搖過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指故意在人多的地方誇耀自己,以引人注意。明.許自昌《水滸記》第三齣:「你若肯行奸賣俏,何必獻笑倚門?你不惜目挑心招,無俟招搖過市。」
眾口爍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媚的樂工們,紛紛向景王讚美大鐘的聲音非常和諧、好聽。景王十分高興,就找來當初反對鑄鐘的樂師州鳩,對他誇耀的說:「看吧!鐘聲果然很好聽,你的顧慮是多餘的。」州鳩對於景王的無知和自誇十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炫示、誇耀。如:「自衒」。唐.柳宗元〈梓人傳〉:「不衒能,不矜名。」
自我誇耀推薦的。如:「衒女」、「衒士」。
大書特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元.李齊賢〈有元高麗國清平山文殊寺施藏經碑〉:「將大書特書,誇耀無極。」
臉上貼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在神佛塑像上貼上金箔。後比喻顯能誇耀或虛誇功德。如:「謙虛點!別老往自己臉上貼金。」
砥柱中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吃桃子。」三人為了證明自己功勞大,爭著要得到桃子,最後三人都因為爭桃感到羞愧自殺而亡。其中古冶子在誇耀其功勛時說:「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大意是:我曾經和國君一起渡河時,遇到一隻黿,牠咬住車子左邊那匹馬的腳,拖著潛入砥柱山那段湍急的水流中。這裡的砥柱山位於三門峽東,根據《水經注》記載,當年大禹治水時,這座山因為擋住水道而被鑿開,之後河水流到這裡就分流而過,這座山就像根巨大的柱子,屹立於黃河急流之中,所以取名為砥柱。後來「中流砥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獨立不撓、能擔當重任支撐大局的人。
不舞之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羊叔子向客人誇耀自己所養的鶴善舞,但是鶴在客人面前卻羽毛鬆散,不肯起舞。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後用以比喻人無能而出醜。《聊齋志異.卷九.折獄》:「過蒙器許,而駑鈍不才,竟以不舞之鶴為羊公辱。」
矜功伐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誇耀自己的功勞和長處。《晉書.卷四八.段灼傳》:「艾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君子之心。」《周書.卷二九.王勇傳》:「勇性雄猛,為當時驍將。然矜功伐善,好揚人之惡,時論亦以此鄙之。」
矜功自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為功高而自我誇耀。《晉書.卷五四.陸機傳》:「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讓,機惡之,作豪士賦以刺焉。」《紅樓夢》第五四回:「他們天天乏了,倒說你們連日辛苦;倒不是那矜功自伐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