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雉(雉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asianus colchicus
體長60~80公分,雄鳥體型大於雌鳥。雄鳥羽色較雌鳥鮮豔,並帶有光澤;頭至部為暗綠色,頭頂則為褐色,側到後具白色環,眼睛周圍紅色。背部、胸部、腹部為褐色,但雜有黑、白色斑紋;尾羽長,褐色,具暗色橫斑。雌鳥全身則為淡褐色,背部雜有暗色斑紋,胸、腹部斑紋較少。
共31亞種,分布於歐洲西部、亞洲中部、東部及北美中部。
棲息於草原、旱地、灌木叢環境。平時很少飛行,但受驚嚇時會作短距離飛行。以穀物、植物幼芽、嫩葉和昆蟲為食。於春、夏季節繁殖,巢篥於地面,每窩8~14個卵,雌鳥單獨孵卵,孵化期24~25天。
鳥綱(Class Aves)
雞形目(Order Galliformes)
雉科(Family Phasianidae)
蜷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為稍透明的淡粉紅色到淡紫色。體長一般可到9-12公分長。成熟個體的環帶膨大,並呈現橘黃色,環帶無剛毛,顏色淡,長度不到1公分,但仍清楚可見分為7節。活動時,環帶前端細看可以發現有三對亮黃點。
突破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瓶子的部,為入瓶必經的地方,引申為關鍵之處。突破瓶指衝破事物的癥結關鍵所在,開創新局。
鴛鴦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夫婦分開。清.方成培《雷峰塔》第二六齣:「頓然間鴛鴦折,奴薄命孤鸞照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脖子的後面部分。也稱為「脖子」。
新幾內亞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elodina novaeguineae (Boulenger, 1888)
背甲呈卵圓形,盾板中央有輻射狀突起,為褐色及深褐色。頭部略呈扁平狀,吻端略為前突,上額中央無缺囗。細長,約為背甲之55~60%,背側有大而圓的疣突,背側為橄欖色至褐色,下方為乳白至黃色。腹甲、甲橋及緣盾下方呈乳白至黃色,幼體則有黃色至橘紅色斑點。四肢為橄欖色至褐色,指(趾)間具有蹼,靠末端有5塊橫列的大型鱗片。背甲長最大可達30公分左右。
澳洲東北部近岸地區、新幾內亞東南部及印尼東部帝汶附近島嶼。
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溪流及沼澤區域,甚至可出現於沿岸的潟湖區。主要攝食水生螺類、蝦、昆蟲、兩生類及小型魚類等動物性食物,有時亦取食各種水生植物。於乾季缺水畤,會潛入泥中有夏眠現象。其生殖習性至今仍不甚清楚,產卵數約為7~21顆。
龜鱉目(Class Testudunes)
龜科(Family Chelidae)
狐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Varecia variegata (Kerr, 1792)
是本科體型最大的動物,毛長而軟,耳朵有白色叢毛,體色黑白或紅白相嵌,、背、四肢有不等程度的塊狀白毛;頭軀幹長51~56公分,尾長56~65公分,體重3.2~4.5公斤。
馬達加斯加東部。
主要棲息環境為森林,樹棲性,可在樹幹上行走,或在樹間跳躍;主要為晨昏活動,食物以果實為主,一天覓食距離可達436公尺,族群密度約每平方公里20~30隻,但在有些地區密度很低;社會結構以配偶與家庭小群為主群,活動範圍25~197公頃,群間攻擊性強;雌猴以肛門腺,雄猴會以胸、下巴、摩擦物體表面來留下氣味,交配季節在6~7月,小猴在9~10月出生,發情週期約30天,懷孕期90~102天,每胎生1~6仔,但以2仔較多,出生時體重約80~100公克,出生後先由母猴用口啣著四處走,5週後可自行爬樹,135天後斷奶,雌猴約在20個月初次生殖,圈養下壽命可達33年,目前屬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瀕危物種。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靈長目(Order Primates)
狐猴科(Family Lemuridae)
紅領瓣足鷸(紅瓣蹼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alaropus lobatus
體長15~20公分。喙黑細,腳黑色。雌鳥繁殖羽頭部和後部暗灰色,背部暗灰色,肩部具黃褐色條紋;頦和眼睛上方白色;側至喉部及胸側紅褐色,脅部灰色;尾羽側面白色,身體其他部分白色。雄鳥繁殖羽色澤較不鮮豔,側紅褐色;胸部和脅部色澤較雌鳥暗。非繁殖羽雌雄相同,頭部白色,有黑色條紋穿過眼睛,頭頂、背部略黑;背部暗灰色,肩部和背部羽毛邊緣白色;胸部及腹部白色,胸側灰色。
分布於各大洲之海岸地區,夏季於北極圈和近北極圈地區繁殖,冬季時則往南遷徙,至南美洲、非洲西部、亞洲南部及東南部度冬。
非繁殖期時常成群出現於海面,以水生昆蟲、浮游生物為食,覓食時偶爾潛入水中。飛行時會發出“chip-chip”聲,覓食時則會發出“chowk-chowk”聲。分布最北方的族群,約在五月末和六月初時抵達繁殖地,五月至六月間產卵,七月中旬幼鳥離巢。雄鳥負責孵卵和育雛。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小環鴴(金眶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aradrius dubius
體長14~17公分。繁殖期喙黑色,額白色,頭頂具白色橫斑,自前頭向下穿過眼睛至頰的後方具一明顯的黑色過眼線,眼睛周圍具一黃色細眼圈;具黑色環,自喙基部至後白色。頭頂至後頭部褐色,圈以下經胸部、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背部褐色,飛羽暗褐色,腳橙黃色。非繁殖羽和繁殖羽相似,但黑色過眼線和圈會變成暗褐色。幼鳥羽色和成鳥非繁殖羽相似,但頭頂和翅膀羽毛邊緣具白色細紋。
共3亞種,其中C.d. dubius亞種分布於菲律賓、新幾內亞、南太平洋俾斯麥群島(Bismarck Archipelago);C.d. jerdoni亞種分布於印度和亞洲東南部;C.d. curonicus亞種分布歐洲、亞洲及非洲北部,冬季往南遷徙至歐洲南部、非洲、亞洲南部、東南部、印尼和地中海等地。臺灣也有其分布,屬於留鳥或冬候鳥。
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於河口、沙洲、海岸附近的旱田、沼澤或內陸河川等環境,很少和其他涉禽混群。平常叫聲是清亮、下降的“pee-oo”聲,警告聲則是短促的“peeu”、“cru”聲或持續的“pip”聲,鳴唱是重複的“cree-ah”聲。歐洲族群的繁殖期4~9月,印度南部族群則在每年12~6月。巢築於內陸棲地,包括河邊、湖邊、農地、甚至是砂石場和垃圾場。群聚繁殖,巢之間的相距約9公尺遠,具繁殖領域。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鴴科 (Family Charadriidae)
酥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項與胸肌膚細白如粉。《大宋宣和遺事.亨集》:「門兒底笑語喧呼,門兒裡簫韶盈耳;一個粉酥胸,一個桃腮杏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