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糊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祀場合,在盂蘭盆會著名儀式「放水燈」裡,信徒在結束遶境後,會到溪邊或海口施放水燈,通知各方亡魂前來享用祭品,一盞盞火光從白紙中透出,壯觀的場面中,也透露出子孫對祖先的祝福之情。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蘭盆節,起源自「目蓮救母」的故事。根據《盂蘭盆經》記載,某日佛陀的弟子目蓮神遊地獄,發現自己的母親因為對僧人不敬,在地獄受餓鬼之苦,自己卻救不了母親。悲傷的目蓮請示佛陀,佛陀指示目蓮集眾僧之力,在七月十五日準備飯食、百味五果、盥洗用具與香油等物品,置於盆中,可使父母脫離苦難、獲得福報。(註1)之後民間也開始在農曆七月十五日...
易牙蒸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齊桓公好美味,內侍易牙善於烹調,相傳他為了討好桓公,曾殺了自己的兒子蒸好後獻給齊桓公享用。見《韓非子.二柄》。
雲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水鹿,也可能是獵物之一,但若真的獵獲水鹿,在無法一次吃完的情況下,往往四處活動或飲水後,再回來繼續享用。(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雲豹英文關鍵字: Neofelis nebulosa 參考書目註1:生物學,黃世傑,王瑋龍,陳森香合編著,華杏機構叢書,2003年4月,頁101。註2:台灣哺乳動物,邢偉廉著,徐偉繪圖,天下文化出版社,2008,頁64。
視死如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赴死當作享用糖漿。形容剛強勇敢,不怕死亡。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四折:「甘赴鼎鑊,視死如飴,誠壯士也。」
燈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中元節的習俗。民間以寺廟為中心的公眾普渡,在寺廟前方廣場,豎立一座高達數丈的竹竿,頂端繫有一盞燈籠,稱為「燈篙」。相傳燈籠點亮後,散布各處的孤魂野鬼,即知明日此處有食物可享用,遂紛紛到此大快朵頤一番。
緩步代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的尊貴,能夠禮賢下士。」齊宣王聽了他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便表示要請他當國師,讓他以後每天有美食可享用、有華車可以乘坐,連妻子都有漂亮的衣服穿,榮華富貴享用不盡。  但是,顏斶卻推辭了,寧願回歸鄉里,過平淡的生活,並說自己可以「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意思就是沒有肉吃的話,就把吃飯時間挪晚,等餓一點再吃,吃起飯來就會更香,當作是吃肉;沒有車子坐,就悠閒安穩地走路,當作是乘車。他認為已經向君王進過忠言,就盡了人臣的義務,不需要再留在宮中,便向宣王拜別而去。古代貴族出行必乘車,故用「安步當車」來稱人安貧樂賤,後亦用於形容人態度悠閒從容。
粱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美的膳食。《列子.九命》:「衣則文錦,食則粱肉,居則連欐,出則結駟。」《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列傳》:「今君後宮蹈綺穀而士不得裋褐,僕妾餘粱肉而士不厭糟穅。」
白毫之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僧人的飲食、衣物。僧侶沾佛陀無量福德之光,得以充備無憂,因此稱其享用的物品為「白毫之賜」。
獨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獨自享用。如:「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怎麼可以一人獨享?」
寒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對自家的謙稱。《西遊記》第二三回:「你師徒們若肯回心轉意,招贅在寒家,自自在在,享用榮華。」《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難逢夫》:「你今到寒家,清茶淡飯,暫住幾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