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1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別國、其的國家。如:「由於國的大力救助,使飽受饑荒的非洲國家度過了危機。」
律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採用觀察實驗法研究兒童的道德發展,發現兒童道德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稱為律期(heteronomous stage)或律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第二階段則稱為自律期(autonomous stage)或自律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
  依據皮亞傑之見解,大多數的學前兒童(四~七歲)對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規範及服從權威才是對的、好的。這些兒童對行為的對錯或好壞的判斷標準,只重視行為結果而不重視行為動機,故又稱為道德的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別的地方。《三國演義》第二七回:「貧僧此處難容,收拾衣缽,亦往處雲游也。」
北達科州(North Dakot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所殺。相對於自殺而言。如:「根據死者身上多處的刀傷,法醫認為這樁命案有殺的嫌疑。」
州(State of Utah)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爾(Malt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別意。《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前者非布襲兗州,怎解此郡之禍?今彼窮而投我,豈有心?」
(諺語)比喻各人管好自己的事,不要管別人閒事。也作「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家瓦上霜」。
重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個人的自我觀念、價值態度和行為習慣均是社會化學習的結果。個人要發展群性,體驗社會生活,必須先覺認到人的必要性。此種認識是從生活經驗之中累積而成。個人社會化歷程之中,必定會形成對生命中重要人的依賴感,譬如小孩對父母親,剛入學的學生對導師,均有相當程度的依賴,願意接受重要人的指導或約制,從而發展自我和社會關係。
  重要人是個人的角色模範,是個人認同與模仿的對象,亦可能是對個人的行為表現施予獎懲的關鍵人物,是個人成長與學習歷程中重要的參照對象。在大眾傳播媒體影響之下,現代社會中兒童與青少年的重要人可能由傳統的父母兄長、教師或朋友等轉變而為媒體英雄或媒體偶像。不過嚴謹而縱貫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