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2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肅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平定。如:「肅靜叛亂」。
勢成騎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騎虎難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永嘉之亂後,晉室南遷,天下仍不太平,各地均有叛亂。晉成帝時,蘇峻起兵叛亂,進逼京師,情勢十分危急。那時以陶侃為首,聯合溫嶠等人共同討伐叛軍,卻一直無法取勝。陶侃感到勢不可為,想要退兵,溫嶠便說服他,說:「天子受到小人逼迫,社稷動盪不安,正是臣子報效國家的時機。如今的情勢,已經不容我們退縮,就好像騎上了老虎,難以下來啊!」陶侃無法反駁,便留下來繼續領導眾人,終於平定了蘇峻之亂。後來「騎虎難下」這句成語,就從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書〉所記溫嶠言「騎虎之勢,可得下乎」演變而出,比喻事情迫於情勢,無法中止,只好繼續做下去。
晁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脅中央朝廷的局面。此建議獲景帝採納。可是,前154年,吳王劉濞會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而當時的宰相袁盎告訴景帝說,七國是為了晁錯而起兵的,只要殺了晁錯,諸候們就會息兵。所以,晁錯就被腰斬於東市。但是七國並不退兵,最終漢朝廷不得不出兵才平息叛亂。漢景帝事後對於錯殺晁錯懊悔不已,而且其處決過程幾乎在當時就遭指責。司馬遷的《史記》書「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而班固的《漢書》則直書「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宵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限制民眾在夜晚外出的禁令。通常是因為戰爭、叛亂或遇有重大的變故時,政府為維持社會安定所採取的非常措施。
杜秋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圖削減節度使的權利。身為節度使的李錡為之大為不滿,依仗手中的兵力,舉兵反叛朝廷,在朝廷大軍的鎮壓下,叛亂很快平息,李錡也在戰亂中被殺。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後宮為奴,依據她的專長,讓她仍舊充當歌舞妓。有心的秋娘趁著為唐憲宗表演的機會,再一次賣力地表演了《金縷衣》。唐憲宗李純這時倒正是青春“少年時”,曲中那種熱烈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他。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豔而雅潔,氣韻在眾佳麗中獨高一格,不禁為之心動;況且此曲還是由她親自創作,才情也不一般。不久,杜秋娘被封為秋妃。  秋娘在唐憲宗身邊,似乎既是愛妃、玩伴,又是機要秘書,幾乎占...
潘敦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公舉推選,職責是約束社番、處理社務。康熙54年(1715),潘敦仔的祖父阿穆因為協助清廷平定通霄社叛亂、率領數社歸化官府,被封為第一任總土官,總任各社事務。潘敦仔,即是潘家第三代土官。(註1,2) 協助清廷,壯大岸裡社康熙60年(1721)發生朱一貴事件,時任土官的潘敦仔與通事張達京,率岸裡社民防守大肚溪,並擔任清軍嚮導,因此獲得清廷賞賜六品軍功職。雍正9~10年(1731~32),由於官員處事不當,中部爆發大甲西社抗清事件,潘敦仔與張達京再度率眾協助清軍。平定後,起事的大肚、沙轆、水裡與牛罵等社被迫改名並沒收大片田園...
高一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周至柔(1899-1986)的代電之中,赫然出現高一生案增加新的案情:高一生等人與蔡孝乾等匪諜集會叛亂。根據官方的說法,高一生受匪諜指示組織「蓬萊解放委員會」,並掩護蔡孝乾等人逃匿。此一說法出現之後,高一生無法再推稱「受匪諜煽惑附匪」,而是邁向「集會叛亂」,並且組織「蓬萊民族解放委員會」,意圖叛亂、顛覆政府。在原有的貪污案外,又新增
不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循法度,圖謀叛亂。《左傳.隱公五年》:「不軌不物,謂之亂政。」晉.杜預.注:「言器用眾物不入法度則為不軌不物,亂敗之所起。」《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下》:「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
感激流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感激涕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宦官、朋黨之禍,外有藩鎮割據,盛唐繁華氣象已不復存在。憲宗即位後,在邊疆形勢趨緩,國力較為豐厚下,開始展開削藩的戰爭。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自領軍務,隨即發動叛亂。憲宗發宣武等十六道兵討伐,經過長期的戰爭,最後李愬於元和十二年攻破蔡州城,生擒吳元濟,平定了淮西,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戰爭。至此,割據藩鎮相繼歸順,朝廷的威信為之一振。劉禹錫寫的〈平蔡州〉詩即是描寫這場戰爭的情景。長達四年的戰爭結束後,城裡到處響著和平的音樂,大家回憶起戰爭時的舊事,都對「漢家飛將」李愬救眾人於水火,讓大家免於再受戰爭之苦,感激得涕淚俱下。...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三十六年,因共產黨的叛亂,國民政府下令動員戡亂,為了一面戡亂,一面行憲,國民大會在不變更《憲法》條文的範圍內,於民國三十七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此條款與《憲法》具有同等效力,於動員戡亂時期結束之後,即予廢除。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