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0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鹿港龍山(顏水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幅畫的是鹿港龍山大門由內往外看的景致。畫家仍運用正面、對稱式構圖的布局方式。全畫以紅、橙為主調,門內為暗紅色系,門外為黃橙色系,造成門內、門外光線強烈的對比。古典的廟造型,加上傳統的門神式樣,將整體展現得更為裝飾性也更為圖案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老的廟。《三國演義》第一○回:「曹嵩率家小行到華、費間,時夏末秋初,大雨驟至,只得投一古歇宿。」
禮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教徒禮拜的場所。參見「清真」條。
西敏教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敏教堂另有音譯為威斯敏斯特教堂者,為英國倫敦著名的基督教大教堂;其正式名稱為聖彼得聯合教堂,其前身為第七世紀撒克遜國王的隱修院,到第十世紀英王埃得加在位時始首建為教堂。到英王愛德華(懺悔者)(Edward the Confessor, 約在1002~1066)再加以擴建,而其死後亦埋於此;到英王亨利三世時,把舊教堂改建,外部形式成哥德式建築;到一五一七年宗教改革運動興起時,才形成現在之規模。據其相關資料顯示,教堂總長一五六米,寬有二二米,大穹頂則高三十一米,其鐘樓高達六八點五米,到一七四○年左右方告完成。該教堂在宗教改革後,成聖公宗所屬之教堂,又與英國王室關係密切,從英王威廉一世起,歷...
西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倫敦的哥德式教堂。位於國會議事廳附近,為愛德華懺悔王(Edward the Confe-ssor)所建,亨利一世及愛德華一世曾先後修建。英國歷代皇族、名臣、名將、文豪、學者等皆葬於中,並為歷代英王行加冕、婚禮之處。也譯作「西敏斯特」、「威斯敏斯特」、「韋斯敏斯德」。
久保保久(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久保保久(1891~1942),日本東京人。他的求學歷程並不順利,入中學就讀時,已十九歲;進東京帝國大學讀英法系時,已二十六歲。一九二○年轉至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攻讀社會學,三十三歲畢業。他在攻讀社會學期間,軌對不良少年的行為與心理及其與社會之相互關係問題感到興趣。畢業後至大阪府立修德學院(教育保護院)輔導該院少年,處理過相當多的智能不足兒童問題,因此深切的體會到,如何適切地對智能不足兒童實施教育與安置,確有其必要性。一九二四年,日本關東地區發生大地震,他家的產業及住宅皆遭焚毀,只好辭去修德書院的工作而返鄉整理家業,然後遷居到千葉縣東葛飾郡,並到當時僅剩的少數智能不足兒童收容機構見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掌理院雜務的僧人。《水滸傳》第四回:「監、都,不與長老說知,叫起一班執事僧人,點起老郎火工道人,直廳轎夫,約有一二百人,都執杖叉棍棒,盡使手巾盤頭,一齊打入僧堂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院中掌管事務工作的僧侶。《水滸傳》第四回:「到得前,早有中都、監出來迎接。」
院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院學校或稱修院學院,是中世紀歐洲一種設於院內的教會學校。大概自六世紀中葉開始,男童所受的教育不是與教堂(cathedral)有關,就是與院有關。在主教座堂學校(cathedral school)中的教育,主要由主教(bishops)掌理,受教學生日後大多成為世俗的神職人員;在院學校中的教育,則主要由僧侶(monks)負責,受教學生以後也多半成為院中的僧侶。
  最早的院學校出現於四世紀時,起初係以宗教功能--也就是培育僧侶、手稿抄寫及書籍保存等需要為主;經過六世紀時聖本篤(Saint Benedict, 480~547)確立了院中生活及教育的模式後,至九世紀時,幾乎...
善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附錄-地名-臺北捷運南港線站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