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2.18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凜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為了公理正,堅強不屈,嚴峻不可侵犯的樣子。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一:「至於起王氏已廢之魂上配天皇,除高后擅政之年下繫中宗,大凜然。」
正詞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正當,措詞嚴厲。《醒世姻緣傳》第六八回:「狄希陳若是有正經的人,把那正詞嚴,有綱紀的話攔阻他,難道他會插翅飛得去不成?」《官場現形記》第一七回:「魏竹岡拆開看時,不料上面寫的甚是正詞嚴。」也作「詞嚴正」、「辭嚴氣正」、「辭嚴正」、「正辭嚴」。
行為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心理學理論。主張研究人類行為應與研究動物行為一樣,利用客觀測量,解釋環境與行為學習之間的關係,不探討意識與一切內在心理歷程對行為的影響。
疏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秉持公理正,施捨錢財助人。《水滸傳》第一一回:「只因他仗疏財,結識江湖上好漢,學得一身好武藝。」《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也有朝廷不用,淪落江湖,因而結聚的,雖然只是歹人多,其間仗疏財的到也儘有。」也作「疏財仗」、「疏財重」。
教育的唯實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唯實主係哲學的唯實主(realism)在教育上的應用。唯實主者以為感官知覺到的事物是真實的存在;人們感官所知覺到的外界實在,獨立於人們認知之外,不受心靈認知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的感官知覺提供了事物的真實知識。就歷史的發展而言,唯實主在教育上的涵意有三:即人文的唯實主、社會的唯實主與感覺的唯實主。以下分別說明。
  人文唯實主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之後,人文學者對古典語文的研究形式化以後的一種結果。人文學者重視語文的形式,因而忽略了語文所代表的真實事物。人文唯真主者強調語文必須配合語文所代表的事物一齊學習,配合社會的需求,學習語文所指陳的社會知識,以此人文唯實...
女性主治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2 理論架構3 治療原則4 技術與策略5 貢獻6 限制與批評7 關鍵字8 參考資料 定女性主治療將性別和權力視為治療歷程的核心,認為在了解一個人前必須考慮到社會、文化與政治脈絡對個案問題所產生的影響。主要核心概念:了解並體認女性生理上受壓迫、社會政治上受束縛、導致女性受貶抑的處境,因此大部分接受諮商的當事人都為女性居多。(註1) 理論架構1.無性別理論:以社會...
君子喻於,小人喻於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子喻於,小人喻於利」,語出〔論語‧里仁篇〕,為孔子應答弟子關於君子與小人之別;唯孔子並未繼續深入探討利之辨。後至南宋淳熙六年(1179),陸象山訪朱熹於南康,應朱熹之請,在白鹿洞書院講「君子喻於,小人喻於利」一章,就利之辨以分君子與小人進行深入剖析。後經整理記錄,成為〔白鹿洞書院講〕,為南宋理學重要文獻之一。
  象山認為:學者為學必先辨「志」,而所須辨的「志」乃是「」與「利」;「利之辨」適足以判君子與小人。他指出:「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人若志乎「」,所學必在於 「」,則喻於「」矣;若志於「利」,則所學必在於「利」,就會喻於「利」;能喻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愛正,寬厚正直。《禮記.曲禮上》:「道德仁,非禮不成。」唐.孔穎達.正:「仁是施恩及物,是裁斷合宜。」《文選.張衡.四愁詩.序》:「屈原以美人為君子,以珍寶為仁,以水深雪雰為小人。」
性情溫馴,善良和藹。如:「這個小孩兒很仁,不淘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稱人在社會中所應盡的職事。《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盤查奸宄,本是他警察局的務。」
2.出勞力而不接受報酬的行為。如:「工多是無報酬的為人務服務。」
見利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見有利可圖就不顧道。唐.王勃〈送劼赴太學序〉:「若意不感慨,行不卓絕,輕進苟動,見利忘,雖上一階履半級,何足恃哉!」《三國演》第三回:「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