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0.00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十行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叔2>,讀書五行俱下,潁川士雖多聰明,未有能離婁並照3>者也。汝南李洪為太尉掾,弟煞人當死,洪自劾詣,乞代弟命,便飲酖而死,弟用得全,潁川雖尚節義,未有能煞身成仁如洪者也。汝南翟子威為東郡太守,始舉義兵以討王莽,潁川士雖疾惡,未有能破家為國者也。汝南袁公著為甲科郎,上書欲治梁冀,潁川士雖慕忠讜,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梁書.卷四.簡文帝本紀》、《北齊書.卷一一.文襄六王列傳.河南王康舒孝瑜》。 (2) 應世叔:應奉,字世叔,東漢汝南人,生卒年不詳。少聰明,自幼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讀書五行並下。桓帝時為武陵太守、司隸校尉。糾舉奸違,不避豪戚,以嚴厲為名。 ...
日本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とされ、始期は11世紀後半〜12世紀の荘園公領制形成期に、終期は荘園公領制が消滅した16世紀後半の太検地にそれぞれ求められる。中世是以社會經濟體制的莊園公領制為時代指標,開始於11世紀後半~12世紀的莊園公領制形成期,結束於16世紀後半莊園公領制消滅、太検地取而代之。近世は、太検地前後に始まり、明治維新前後に終わるとされる。近世開始於太
日本歷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とされ、始期は11世紀後半〜12世紀の荘園公領制形成期に、終期は荘園公領制が消滅した16世紀後半の太検地にそれぞれ求められる。中世是以社會經濟體制的莊園公領制為時代指標,開始於11世紀後半~12世紀的莊園公領制形成期,結束於16世紀後半莊園公領制消滅、太検地取而代之。近世は、太検地前後に始まり、明治維新前後に終わるとされる。近世開始於太
交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友好。《後漢書.卷一二.王劉張李彭盧列傳.彭寵》:「寵謂至當,迎握手,交歡並坐。」南朝陳.徐陵〈答周主論和親書〉:「若二境交歡,俱饗多福。」
城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守護城池的神。見《北齊書.卷二○.列傳.慕容儼》。歷代多有奉祀,至明太祖始大行封賞,稱祇以各府州縣之名,儼然為陰間王朝。職掌也擴大為護國安邦、調和風雨、翦凶除惡,並管領死人亡魂等事,而官吏赴任,依例須至城隍廟前宣誓就職,以求庇佑,成為民間信仰的重心。而清明、中元和十月朔有城隍出巡,據說可保境平安。
五行俱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叔2>,讀書五行俱下,潁川士雖多聰明,未有能離婁並照3>者也。汝南李洪為太尉掾,弟煞人當死,洪自劾詣,乞代弟命,便飲酖而死,弟用得全,潁川雖尚節義,未有能煞身成仁如洪者也。汝南翟子威為東郡太守,始舉義兵以討王莽,潁川士雖疾惡,未有能破家為國者也。汝南袁公著為甲科郎,上書欲治梁冀,潁川士雖慕忠讜,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梁書.卷四.簡文帝本紀》、《北齊書.卷一一.文襄六王列傳.河南王康舒孝瑜》。 (2) 應世叔:應奉,字世叔,東漢汝南人,生卒年不詳。少聰明,自幼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讀書五行並下。桓帝時為武陵太守、司隸校尉。糾舉奸違,不避豪戚,以嚴厲為名。 ...
簷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簷際翹出如牙的部分。唐.杜牧〈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螭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螭獸頭部形貌的雕刻,通常刻於鐘鼎、彞器、印章、碑首、石階、石柱等處,作為裝飾之用。《新唐書.卷四七.百官志二》:「復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筆隨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內,則夾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筆,皆即坳處,時號螭頭。」
合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閉上眼睛。常用於指睡眠、休息。《三國演義》第八一回:「原來張飛每睡不合眼。當夜寢於帳中,二賊見他鬚堅目張,本不敢動手。」《紅樓夢》第八○回:「寶玉如今巴不得各處去逛逛,聽見如此,喜的一夜不曾合眼。」也作「眼」、「闔眼」。
背車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扶危持顛為心;今則敏行遜言、全身遠害而已矣。古者宰相以接士為務,今則不接賓客而已矣。古者宰相以開為名,今則鎖其第門而已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 (2) 開元:唐朝玄宗的年號(西元713∼741)。 (3) 寖:音ㄐ|ㄣˋ,通「浸」,漸漸。 (4) 貞元:唐朝德宗的年號(西元785∼805)。〔參考資料〕 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據《柳宗元集.卷二一》引)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梓潼陳拾遺。其後燕文貞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曲江以比興之隙,窮著述而不克備。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文之難兼,斯亦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