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2.50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列的形勢。宋.蘇軾〈司竹監燒葦園因召都巡檢柴貽勗左藏以其徒會獵園下〉詩:「雄心欲搏南澗虎,勢頗學常山蛇。」《三國演義》第七回:「堅列成勢,出馬於門旗之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場面。《紅樓夢》第七回:「他生的腼腆,沒見過大仗兒,嬸子見了沒的生氣。」
組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矩組織(matrix organization)2 矩組織之組成3 矩組織優點3.1 了解彼此3.2 化解衝突4 矩組織缺點5 參考資料6 關鍵字 矩組織(matrix organization)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臨戰。《薛仁貴征遼事略》:「卻說高延廣弟兄三人出,叫曰:『來犯摩天嶺者,唐將何人?』」
車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由大陸花鼓結合臺灣當地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演變成的歌舞小戲。車鼓的車在閩南語裡有翻、舞的意思。表演不限場地大小,角色造型亦無嚴格限制。演員以小丑和小旦為基本表演組合,有時另加副旦,或數組輪番演出。戲目取材於民間故事,音樂主要是閩南流行的一些民歌小調,如〈桃花過渡〉、〈五更鼓〉、〈牽紅姨〉等。如:「這次的國慶晚會安排了車鼓等民俗技藝表演。」也作「車鼓弄」。
布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為台灣早期流行於民間農忙閒暇時的一種民俗舞蹈;又稱為「竹馬兒」、「竹馬燈」、「跳馬燈」、「馬兒燈」。在台灣原稱「紙馬」後由紙質改為布質並畫上馬頭才稱為「布馬」。是一種熱鬧詼諧的民間歌舞小戲,於迎神賽會與慶典活動中尚有演出。布馬由《竹馬戲》演變而來,約於1661年間隨鄭成功所帶來之漢文化而流傳下來。其劇情大多敘述「狀元郎」風光騎馬出巡,卻因不諳馬術陷在泥沼之中,「隨扈」在旁營救緊張不已的情境。布馬的舞蹈動作是依情節而模擬出的肢體語彙;其舞步有跑馬步、跑圓場、扭步、引馬、跳水溝或過河、困塘、五方等。該布馬內容主要角色是狀元;著狀元服、手持馬鞭腰繫布馬(由竹篾札成馬的形狀,分為前後兩截繫...
吳騰達《台灣民間頭技藝》1996、趙郁玲《台灣傳統藝術研討會報告書:布馬肢體語彙之研究》1995、戈寶楞總監製《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北京卷)1993。
蘭陵王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曲名。代面歌舞戲。蘭陵王,高長恭,為北齊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第四子,一名孝瓘。《北齊書.卷十一列傳三》:「……累遷并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芒山之戰,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曲》是也。」說明《蘭陵王入曲》的來源,是由於武士歌頌他英勇善戰,打敗周師的事蹟。又據《隋唐佳話》說蘭陵王長恭因面目姣好白晰,而著假面以與敵人作戰。「高齊蘭陵王長恭,白類美婦人,乃著假面以對敵,與周師戰於金墉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乃為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今人(大)面是」。以戴面具的舞蹈,來表現蘭陵王的...
幾何勁度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非線性有限元素位移法分析中,結構之系統勁度矩(system stiffness matrix)或稱結構整體勁度矩(structural stiffness matrix)或稱大域勁度矩(global stiffness matrix),會隨結構之位移而改變,變形過程中荷重、位移關係曲線不再為直線,而呈非線性函數曲線。因此非線性問題無法像線性問題一樣,根據已知之荷重與結構未變形前之系統勁度矩一次求得其解。而須以荷重增量法(load increment methods)或迭代法(iteration method)求解,在每個微小荷重增量步驟(increment load step)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位於最前方的部分。亦泛指整個隊伍。《三國演義》第三九回:「惇令于禁、李典押住腳,親自出馬前。」《水滸傳》第五二回:「兩軍相迎,旗鼓相望,各把強弓硬弩,射住腳。」也作「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軍交戰的前哨地帶。比喻目標、利益一致的相同立場。如:「為了維護古蹟,他倆站在同一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